生为万世开太平
本报记者颜伟
提起北宋的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可能有些人反应不上来,但提到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载,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张载原籍河南开封,祖父张复、父亲张迪均是进士出身,可谓书香世家。
张载的父亲张迪在长安做官时生下张载,特意为他取名为载取字子厚,其名和字来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张载从小天资聪颖,不负亲恩,人如其名。
张载十五岁那年,父亲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时重病离世。母亲带着张载和五岁的弟弟张戬千里跋涉赶往四川接父亲的灵柩返回河南开封,其中的艰辛酸楚可想而知。路途遥远加上翻越巴山蜀水,本就难于上青天,不料行至陕西眉县横渠,前方又发生战乱,母子三人实在无力带遗骨返回故里开封,张载只得将父亲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为了陪伴父亲的英灵,全家定居于此,后人因此称他为横渠先生。
年少丧父,使得张载早早挑起养家重担。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朝廷还得向西夏缴纳大量银两和物资。张载日思夜想投笔从戎、收复失地。
张载给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自告奋勇去攻取被西夏占领之地。张载信中所写的《边议九条》,展现了热血青年的远大抱负。
范仲淹不仅是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惜才爱才,对张载“一见知其远器”,大嘉赞赏了张载的报国热情。但他觉得张载的才学用来打仗未免可惜:“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钻研儒家学说一定可成大器。范仲淹临别时赠给张载一本《中庸》。范仲淹远见卓识,这一次简短的会面,改变了张载的人生轨迹。张载日后果然不负所望,成为开山宗师。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后赴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当年的进士人才济济,曾巩、程颢也是其中的佼佼者。随后他担任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政令严明,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体察民间疾苦。他发出的政令教诲,百姓莫不遵从。
张载为官有道,政通人和,声名日盛。御史向宋神宗推荐张载,称赞他有经世治国之才,四方学者以其为尊。宋神宗召见张载询问国是,张载对答如流。宋神宗十分高兴,重用张载。
时值王安石变法革新,王安石想求得张载帮助,共推新法,但张载对于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政策和措施有不同的看法。他面对宋朝积弱的社会现实,也力主改革,但他不同意王安石的“顿革之”急风暴雨式的改革,而主张“渐化之”,以民命为要,务求实效。二人存在着较大分歧,故而“语多不合”。张载主张行“井田”、复“周礼”;王安石力主“尚变”,除旧布新,全力推行新法。张载属于变法中的温和派,王安石属于激进派。
张载不愿参与党派纷争,深感在当时的情况下,自身抱负无处施展,于是一心治学,辞官回到横渠。此后多年,张载潜心著书,学问渊博,向学之士不远万里前来求教。宋神宗再次下诏命张载进京。此时张载正患肺病,可他为了施展抱负宁愿再次拼力一搏,带病上任。但终因秉性刚直,不谙官场,他备受同僚排挤,加上病体沉重,不久便辞官西归。同年十二月行至临潼,他仍不忘为当地学子授业解惑。一天夜晚,张载沐浴就寝,第二天清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
张载一生清贫,虽然多次做官,但身无长物,竟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他去世的消息不胫而走,远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为张载买了棺材入殓,护送他的灵柩回到横渠,葬于其父之墓南,与弟弟的墓左右相望。
张载驾鹤西去,可他创立的关学经久不衰,历经千年而弥新。张载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领地。关学倡导的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灼灼光华,照亮人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娇)近日,省政府对30个2017年度小城镇建设先进镇进行了表彰,评选出10个重点示范镇和10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街区),每镇奖励100万元;10个省上跟踪指导考核的市级重点镇建设先...
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