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撬动现代农业科技的阿基米德杠杆—— 宝鸡市实施“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经验探秘

宝鸡日报 2017-07-13 18:01 大字

编者按: 2008年 11月,宝鸡市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签订了《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启动实施“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整整十个年头,两地三方通过机制体制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新路子,为宝鸡市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那么,宝鸡市实施“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效?又为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促进农业科研与推广提供了怎样的经验?

本报记者甘泉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兴农”这个牛鼻子。然而,面对科研成果在高校、农技推广在基层,两支队伍互无联系的实际,如何通过合作的形式、开展协同创新,为二者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让高效实用的农业科研成果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转化在田间地头?

宝鸡市的做法是:发挥毗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地域优势,通过“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这一模式,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人才“为我所用”、科研成果“我先受惠”、科研项目“助我发展”。

从 2008年 11月三方签订《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至今,“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已经走过 10个年头。这些年里,两地三方在合作中由“相知”到“相恋”,合作关系越走越紧密,合作内容越来越深化,合作成果越来越丰硕。

那么,宝鸡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如何成功让两个国内农业科教与示范推广方面有重要影响的单位“为我所用”?如何让“两地三方”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合作成果日益丰硕?目标一致是走在一起的向心力

“两地三方”间的战略合作始于“两地两方”间的战略合作。

那是 20世纪末,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宝鸡农业,亟须大量富有前瞻性、实用性的农业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1999年,宝鸡市从西北农业大学聘请了 28位国内知名教授和专家,并分别在田间地头、龙头企业、产业带上为专家修建了一座 2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楼内配有实验室、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和科技咨询室,院外规划建设了科技试验田和示范园(基地),使专家进了门是实验室、是教室,出了门是基地、是舞台。宝鸡市还先后建成布尔羊、秦川牛、苗木花卉、特种玉米、辣椒、果品、蔬菜等 3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科研与示范推广相分离的局面,实现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有机结合。

宝鸡建起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国内是一大创举,受到科技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正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所言,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田头对接,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注入了活力。

然而,在实践中专家大院这种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个专家研究一个产业往往力不从心,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兼顾整个产业链,单一专家解决不了全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需要更大的团队共同来完成。同时,有些产业的关键性问题,需要更大更高的研究平台,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和服务。其次,双方合作关系尚不紧密,没有从产业的全方位进行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研究成果多是局部的,推动力不够。

恰在这个时期,西北农业大学与西北林学院合并,外加 5个农业科研单位,组建成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交付的使命是:研究探索农科教一体化的新路子。同时,国家要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要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示范。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在调整办学思路,在总结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地方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其核心是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永久性的稳定平台——农业产业试验示范站。这就相当于把大学的实验室搬到了产业核心区、建在了田间地头。

目标一致,三方的合作水到渠成。2008年 11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在杨凌农高会签订了“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至此,“两地两方”间的战略合作扩展到了“两地三方”间的战略合作,专家大院也成功升级为农业产业试验示范站,一个集政府资源、高校人才、项目资金等多种优势资源于一体的农技推广利益共同体宣告成立。三方受益是事业长青的营养素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对宝鸡而言,西农大建在宝鸡的试验站就是那个支撑杠杆的支点,“两地三方”战略合作就是撬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阿基米德杠杆。曾经的蚕桑大县千阳,在转型发展苹果产业的过程中走过弯路、吃过苦头。 2012年西农大千阳苹果试验站建立后,在西农大首席专家李丙智的带领下,仅用 4年时间就建成现代苹果矮砧集约生产示范基地 4.1万亩,创造了当年见花、次年挂果、 3至 4年进入丰产期的现代苹果生产新纪录。目前,千阳县已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矮化自根砧种植基地,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使千阳生产的苹果个头均匀、着色鲜艳、含糖量高,赢得了“千阳红苹果、中国好苹果”的美誉,并于 2016年 10月亮相人民大会堂,受到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赞誉。

近年来,以西农大千阳苹果试验站为依托,以千阳苹果生产示范县为载体,“两地三方”的科技人员大力推广矮化苹果新技术,在千阳、扶风、凤翔等县区新发展矮砧苹果 7.1万亩,进而带动全市矮砧苹果栽培面积达到 98万亩,初步形成了集“育苗、栽培、生产、收贮、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栽培规模、作务技术、苗木繁育、生产管理国内领先,成为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生产基地。

“两地三方”战略合作之前,眉县猕猴桃仅有 8万亩,作务和管理水平都很落后,面积和产值都远不及临近的周至县。自西农大猕猴桃试验站建立以来,在西农大知名专家刘占德等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下,眉县猕猴桃产业很快走上跨越式发展道路。如今,全县猕猴桃面积达到 30万亩,产值达到 29亿元。眉县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眉县猕猴桃多次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16年眉县猕猴桃品牌价值已达 98亿元,全省第一。刘占德等专家多年探索形成的“猕猴桃标准综合体”,已经上升为全省的技术标准。经过 10个年头的较量和赛跑,眉县猕猴桃在精耕细作等方面已经成功逆袭曾经引领世界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新西兰。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眉县曾经追着要与新西兰佳沛公司合作,如今是新西兰佳沛公司追着赶着要与眉县合作。

实践证明,西农大的农业科技试验站建在哪里,哪里就是宝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就是西农大农业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代表作,就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样板田,就是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据粗略统计,2012年至今,“两地三方”在宝鸡合作共建苹果、猕猴桃、花椒、高山蔬菜、奶山羊、薯类等种植、养殖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宝鸡)综合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试验示范站(基地) 13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 12个,先后有 100多名西农大专家和 300多名基层农技骨干参与示范推广,示范良种技术面积 200万亩,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 8亿多元。

对西农大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而言,同样受益。

“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 10个年头,也是西农大探索农业科研与推广相结合新路径的 10年、是完成国家使命的 10年。 10年来,西农大不辱使命,通过“两地三方”战略合作,依托几十个宝鸡专家大院和西农大农业科技试验站(基地),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新路子。同时,专家“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新模式,也锤炼了专家,使他们在农业科研和推广领域颇有建树,成为国际国内很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仅李丙智和刘占德两名专家,在宝鸡试验站工作的这几年,均出版了三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获得了多个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及多项政治荣誉。“如果比学术论文,西农大在全国高校里排名并无明显优势,若论农技推广绝对是第一名!这是西农的特色,也是西农的优势!”西农大农业科技推广处副处长张正新说。另外,“两地三方”战略合作的成功,也让西农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学生就业率也大幅提升,仅千阳县就吸引了 100名研究生就业。“全产业链,政府、学校、专家、农民都受益,这就是‘两地三方\’越走越紧密、越走越有感觉、越走越有感情的奥秘。”张正新说。机制创新是关系密切的黏合剂

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三方都致力于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让三方关系由书面上的文字约束变为现实中的“亲如一家人”。

三方分别确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协调推进“两地三方”农业科技合作的任务落实,每年年初召开科技合作座谈会,研究对接科技合作事项,确定合作项目,制定工作措施; 7至 8月间对合作共建任务开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11月召开农业科技合作年会,总结工作成效,研究下一阶段的合作重点。

一位成功的专家教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在各农业试验示范站,并不是专家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政府一个部门在服务。

西农大从全产业链的科研和推广入手,不但从人力、财力上对各试验站给予大力支持和保证,还组织几千人的攻关团队共同攻克各试验站不能解决的难题。同时,增加驻站专家津贴,加强作息考核,从制度和资金上确保专家能够沉下去、事业大家干。

“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让专家愿意走出去;校地之间的协同配合,让专家干得更有劲,这两个机制缺一不可。通过 10个年头的合作,西农大在宝鸡有三多:建的试验站最多、投入的专家最多、取得的成果最多!”张正新总结道。

西农大教授李丙智,在千阳苹果试验站工作的 6年是他收获最大、成绩最多、人生最有成就和倍感温暖的 6年。他的心中记着这样一笔账:西农大每年给千阳苹果试验站 30万元经费,包括建站经费,至今已经 250万元,学校给驻站专家每人每年增发津贴 3至 4万元;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每年都给试验站列项目, 5年给了 150万元项目资金;宝鸡这一块,包括千阳县,先是盖了 6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现在又加盖了 350平方米,还配备了一辆专车,每年还有20万元的运转经费。“三方都给钱,汇集在一起数目就很可观了。经费充足了,我们来的专家就多了。现在西农大在千阳苹果试验站常驻 4名专家,每人每年驻站工作 200天以上,不常住的有 3人,每人每年在站工作 50天,吃得好,住得好,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很不错!”李丙智说。

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有人文上的关怀、感情上的联络。从专家大院开始,李丙智已在宝鸡工作了 19年。从专家大院到试验站、从“两地两方”到“两地三方”,宝鸡市的每一届班子、每一任领导都视西农大专家为宝贝、为朋友。无论是市委书记还是市长、分管副市长,上任伊始必会登门拜访。李丙智、刘占德等专家的意见建议可以直接与市委书记和市长交谈,不受时间地点制约。每逢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慰问市聘专家。李丙智还被吸收为宝鸡市政协委员,被评为“最美宝鸡人”、“感动千阳人物”,另外一名驻站专家兼任千阳县南寨镇副镇长。李丙智早在 2016年 5月就到了退休年龄,宝鸡市希望他延迟退休。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给西农大打报告。到今年 5月,眼看延迟一年退休的时间又到了,千阳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又专程去西农大做工作。县委书记何玲告诉李丙智,如果西农大实在无法再次破例,千阳县将聘任李丙智为终生首席专家,待遇与现在一样,县财政予以兜底。“事事处处都有一种亲如一家人的感觉!”李丙智感慨地说。

眉县猕猴桃试验站首席专家刘占德,车牌号已被村民熟知,每次进村群众都争着要给他管饭。这种暖暖的感觉,在大学校园里是感受不到的。

被尊重、被认可,以及亲眼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用到了现实生产中、真真切切地帮农民致富了,这种成就感、价值感、获得感成为所有驻站专家最大的快乐和收获,也成为他们扎根农村、献身农业科技事业最大的精神动力。

新闻推荐

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发布 近期无明显降水

本报讯(记者凌旎)昨日9时30分,陕西省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未来24小时延安、铜川、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安康、商洛的大部分地方将出现37℃以上高温天气,延安东部、宝鸡东...

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