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旅游+扶贫”走出新路子
景区带火贫困村
近年来,宝鸡市围绕特色资源,提升存量景区,打造增量景区,以旅带农、兴旅富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旅游规划带村。宝鸡市近5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北部乔山、南部秦岭、西部关山地区,这三个区域沟谷奇幽、生态优良、气候宜人,极具观光旅游和健康养老开发价值。宝鸡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促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让困难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分享生态红利。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安排旅游发展资金时,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倾斜。“十二五”时期,全市集中打造的60多个乡村旅游村中,90%是扶贫攻坚重点村。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大水川景区建设带动了陈仓区南峪村、新民村,太白山景区建设带动了上王村,关山草原开发带动了陇县店子村,青峰峡开发带动了杜家庄村,消灾寺开发带动了凤州村,玉燕山庄开发带动了凤翔燕家庄村。目前,在全市基本上形成了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喜人局面。
——基础设施带村。全市把景区建设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加快提升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贫困户从“穷窝”挪“富窝”。近两年,完成危房改造760余户,新建或改造旅游农家院1186户,新建或改造道路200多公里,为贫困村发展乡村游提供基础保障。
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有“西山扶贫第一村”之称,2015年,随着坪头镇通往大水川的“码大公路”动工建设,将九龙山、灵宝峡、大水川景区与南峪村连成一线,南峪村及其附近的贫困村融入宝鸡大旅游格局。村民们说,路通后旅游兴旺起来,村上的院落整洁了,设施完善了,房屋漂亮了,农作物变现了,群众的腰包鼓起了。随着大众旅游的井喷式发展,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许多贫困户在政府、景区企业的帮助下,改造民居,美化庭院,以餐饮、民宿、客栈等特色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过上了更加美好舒心的日子。
——培训就业带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宝鸡市县两级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让贫困户不掏腰包就能学技术。一方面补贴到企业,由景区企业组织培训,让贫困户学保安、学驾驶、学烹饪、学园艺、学管理;另一方面开展专业培训,组织贫困户积极参加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微店经营等市场化、专业化培训,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能人带户快致富
“旅游+扶贫”让能人大户掘取了“满桶金”,也让贫困户由“扶着走”“推着走”,变为跟着能人大户“快步走”。
——头脑风暴换思想。旅游扶贫让贫困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升了农民眼界,让贫困户有了“干出好日子”的精气神。
——大户领办作示范。“旅游+扶贫”实质上是“造血式”扶贫、面状扶贫,以旅游为途径,让能人大户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技能、学管理,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入股分红增收益。由市县政府牵头,贫困户“带资入股、收益分红”,选择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合作社作为入股企业,确保入股资金无风险、稳收益。如育才集团与香泉镇政府、140户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入股1万元,由育才集团保底,连续5年连本带息给贫困户每年分红2100元。这种模式解决了扶贫资金分散效果差、“输血式”扶贫无收益、贫困户投资乏力风险大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渠道。
旅游+扶贫 “加”出新希望
宝鸡把旅游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新引擎,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希望之路。宝鸡在***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选对发展项目,选对开发主体,选对扶贫措施,让贫困群众搭乘旅游开发、企业发展的快车快速脱贫。
——“服务+创业”让贫困户成为自信自立创业者。眉县槐芽镇闫家堡村,位于太白山脚下,2015年引进关中民俗体验项目“庵岭古城”后,闫家堡村将传统民居改造为现代民宿,带动全村开办农家乐86户,其中贫困户开办11户。2016年通过“旅游+扶贫”,13户36人实现脱贫。
——“市场+产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提供者。土特产成为特色旅游产品,洋芋、土鸡蛋、土蜂蜜,如今都紧俏起来,来到大水川景区旅游的人们经常会买上一些带回家。
——“资源+文化”让贫困户成为乡愁乡音代言者。宝鸡旅游扶贫在推进中注重文化特色的打造,黄柏塬景区围绕打造“中国最浪漫休闲景区”的目标,规范农家乐菜品、住宿,让游客体验到乡土文化。大水川景区利用西山民俗资源,深入挖掘西山文化,开发出西山菜系“九品十三花”;修葺村史馆,收集农耕用具、村族历史,呈现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式旅游。
新闻推荐
????这么好的蒜苗就是卖不出去????本报记者王宝存摄 本报宝鸡讯(左婷记者王宝存)近日,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近千亩蒜苗出现严重滞销,当地老百姓非常着急,急寻买主。 陇县...
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