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近4年时间,由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发起的公益组织陆续开展了29次支教活动,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23所乡村小学———大学生公益活动助留守孩子走出大山

南充日报 2015-04-22 19:31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然

2011年7月,西华师范大学7名学生志愿者赴凉山州开展了一次支教活动。在那次支教活动中,一个由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发起的公益组织正式成立。从那以后,该公益组织成员不断地宣传、组织、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个公益组织从当初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团体,逐渐成长为西华师范大学校园内一支有名的公益组织。昨日,记者走近该公益组织成员,倾听组织成员们讲述那些有关“爱”的故事。

爱心汇聚 踏上公益路

“2011年7月,我第一次到偏远山区支教。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偏远山区留守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尹睿是这个公益组织的发起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每当想起那些留守孩子清纯、渴望的眼神,他就会想为他们多做一点事。

2011年7月,西华师范大学组织在校志愿者,前往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小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当时,即将升入大二的尹睿参加了此次支教活动。“在返校途中,我与两名师姐聊天时都认为,7天时间太短暂了,我们还有能力,应当为留守孩子做更多的事。”尹睿说,他与两名师姐一拍即合,决定利用暑假剩余的时间,到偏远山区支教。

“当时我们在网上看到凉山盐源匹夫小学在招募支教老师,于是我们便商量去那里支教。”尹睿说,他们在学校四处宣传支教活动,有4名志愿者愿意和他们一同前去。不久后,7人怀着满腔热忱,前往匹夫小学。

尹睿和志愿者发现,匹夫小学的条件很差,用原木建造的教室四壁漏风,学校近50名学生只有1名老师。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学校不通水电,学生上课全靠自然光,中午做饭也只能到1公里外的水井里挑水。在匹夫小学的半个月时间里,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给他们讲述城市里的生活。

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要长期开展公益活动的决心。“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需要帮助,我们的公益活动不能停止。”尹睿说,在匹夫小学,7人决定成立一个公益组织,并通过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加入公益组织 志愿者也在成长

陈峰现在是这个公益组织里资历最老的在校生,在陈峰看来,他在支教活动中学到的东西,比他教给学生的更多。

2011年9月,陈峰还是一名大一新生。这个在城市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苦不得、累不得,经常在家里和父母对着干,在学校和老师“唱反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这个公益组织。

在支教的过程中,偏远山区的贫穷落后让陈峰震撼不已,农村留守孩子的质朴将他深深打动。“2012年7月,我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回访广安市的一个偏远山村小学,我发现当地的孩子几乎不知道自己的生日。”陈峰说,对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当地村民告诉陈峰,父母回家的日子就是孩子的生日。父母回家后,孩子不仅可以和父母相处几天,还可以收到大人带回来的礼物,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候。

“农村地区的孩子太需要关心了,那时起,我就决心要在公益之路上一直走下去。”陈峰告诉记者,在公益支教的过程中,他不仅帮助了别人,也学会了珍惜、感恩,成长了很多。如今,每当看到留守孩子写给他的信,陈锋就觉得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一路坚持 公益事业永不停止

随着师兄师姐毕业离去,学弟学妹们勇敢担起公益重任。4月18日上午,这个公益组织再次在校园里招新。

“大家好,我叫刘凡,来自文学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我深有体会……”面对“考官”,一名叫刘凡的大一新生认真陈述着自己的申请理由。

刘凡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幼年时跟其他留守儿童一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不自信,需要加强心理辅导。”刘凡说,他刚到县城上中学的时候,因为自卑,很少跟同学说话,在老师的开导和鼓励下,才慢慢与同学接触。在大学里接触到公益活动后,就迫切地想加入公益组织,参加支教活动,帮助留守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该公益组织现任负责人郭辉告诉记者,这次将招募12名新志愿者,为今年暑假前往仪陇县金城镇和泸州市赤水镇开展支教活动作准备。

郭辉还告诉记者,在近4年时间里,这个公益先后组织29次支教活动,共有300多名西华师范大学学生通过该公益组织参加了支教活动,志愿者的足迹遍布省内23所乡村小学,累计帮助留守儿童2000余名。

新闻推荐

增强法制观念建设法制校园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工的法律意识与安全常识,4月30日上午,仪陇县博达外语实验学校邀请仪陇县司法局马鞍司法所张兴瑜同志为全体教职工宣讲法律知识。张兴瑜结合当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教...

陇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