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渐行渐远的街头剃头匠

南充日报 2015-02-09 18:34 大字

  • ●李斌

    集市上、马路边,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10余分钟,一头乱发变得整齐清爽。在农村集镇,街头剃头匠们从事着坚守了几十年的老行当:剃头、洗眼、挖耳。在各式发廊的映衬下,他们渐渐被淹没在时代的步伐中。

    2月6日,仪陇县马鞍场镇逢场天。在一条僻静的老街角落里,一位老人正在为顾客剃头、刮脸。老人熟练地撑起围布,一把锋利的剃须刀“游走”在顾客的脸上,“嗞嗞拉拉”的声音中,胡须落地。一张热毛巾敷过之后,顾客抬起头,长吐了一口气:“舒服!”

    趁着剃头师傅空闲,记者和他聊了起来。据介绍,师傅名叫许昌义,今年71岁,干这行已有40余年。“以前剃头很吃香,收入很不错。”许昌义告诉记者,20多岁时,他拜同乡一位理发师为师,从此,便背起工具箱,开始了剃头生涯。

    许昌义说,他一开始在农村走村串户剃头,逢场天到场镇上摆摊剃头。“走村串户时,要挑一个剃头挑子。剃头挑子一头是小长柜,有3个小抽屉,放钱、剃头工具等物品。另一头是热水壶和洗脸盆。现在不用走村串户了,摊位旁架起一个小煤炉,用来烧热水,方便顾客洗头。”

    记者注意到,地上的一个小木箱里,擦刀布、电推剪、梳子等剃头工具一应俱全。许昌义抖了抖手上的剃须刀说:“用了这么多年,稍磨一下还是锋利无比。”

    此时,又一位顾客要求理发。一番忙碌之后,许昌义很快为顾客理好一头清爽的短发。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将椅子稍稍放平,让顾客躺好,左手翻开顾客的眼睛,右手将锋利的刀片伸进眼里,贴着眼球划过。再用一根铁制的圆棒,在眼里来回扫动,惊得记者屏住了呼吸。刚刚洗过眼后,顾客眼泪一流,慢慢从椅子上坐起来,很享受地说:“每次洗眼都有点担心,躺在那动都不敢动,不过洗完后非常舒服。”顾客说,他现在已经洗上了瘾,每次理发都必须洗眼,否则便觉得浑身不对劲。

    “洗眼时手腕要用巧劲,要稳。这刀是开了刃的,功夫不到家容易出事。”许昌义说,他从22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剃头、洗眼,从来没有出过事。很多顾客试过一次后觉得很舒服,每次来理发就要洗眼。

    记者注意到,来理发的都是老年人,他们并不介意条件的简陋和工具的原始。“5元钱剪一次,顺带刮胡须,比理发店便宜多了,手艺却不差。”等候理发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

    “这些都是老顾客,其中的一些人已经在我这理了十几年发了。”提起这些铁杆“粉丝”,许昌义很自豪。但谈到未来,许昌义流露出一丝担忧,“现在的年轻人都嫌这个活不讲究,不如在理发店、美发屋体面。将来我干不动了,刀锋洗眼这门传统技艺可能就要失传了。”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街上,赶集的人各自散去,喧闹的街道渐渐安静。许昌义拿起扫帚,打扫地上散落的头发,整理盖布,清洗剪子、剃刀等工具,放入工具箱中,迈着蹒跚的步伐,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新闻推荐

    仪陇县:保持发展定力 把各项工作紧抓在手

    本报讯(仪陇记者站张斌李斌)2月6日,仪陇县委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集中传达学习全省“两会”精神,并听取市委宣讲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暨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议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必须做...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