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德乡巨变仪陇新生年前年月冬季凛凛而春雷已动省委迁

四川日报 2012-09-11 17:54 大字

10年,德乡巨变,仪陇新生。

10年前,2002年12月,冬季凛凛而春雷已动,省委“迁址仪陇县政府驻地至新政镇要速战速决,越快越好”的指示为德乡仪陇吹响了春的序曲。

弹指一挥间,10年后,一座活力新城拔地而起。

一张老照片曾写照新县城所在的新政镇,一马平川的沃野,农家小院绿树掩映,续写了千年的鱼米之乡,也映照着底子薄、发展慢的困境;昔日川北陈酒,新政冬菜,余香至今绕梁,但流露着没有产业支撑带来的发展无力。“建设一座新城不难,难的是让新城风生水起,百姓安居乐业。”在仪陇县委书记陈科的眼中,活力新城不仅仅是新砌的楼房,新修的马路,而是在建设的每一步都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一张新照片注解了何为“活力新城”,仪陇新县城,宽敞整洁的滨江大道上,拔地而起的高档小区和竞相进驻的现代企业架构起城市的骨架,繁忙的工业园区,流淌着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连接城市的条条道路,穿起万家农家小院“公路修到家门口”的千年祈盼。

两张照片的背后,是仪陇“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清晰发展脉络——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协调联动。“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发展命题里,仪陇牢牢抓住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这两个重要保障,让新城发展有了厚实强劲的根基。”陈科说。

城市变奏

激昂的节拍,坚持科学发展,在名不见经传的弹丸小镇上,一座8.5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演奏风起云涌的变革乐章。

新区老城融合发展城市家园魅力彰显

如果说10年前的新政镇仅仅是行政区划上的镇,那么现在的小镇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在这10年里,新城区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不断上档升级。

十年岁月,让基层工作者、新政镇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琼瑶脸上被勾勒出劳累的风霜,而她说,“自己的心脏和新生的仪陇一起脉动,全身充满年轻的活力”,发展巨变是让李琼瑶真正感到年轻的秘诀,“2003年,国务院批准仪陇县城驻地从金城镇搬迁至新政镇后,按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新县城,与新政镇老城区的古旧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如今,“新区”与原来的老城区融合发展、浑然一体,“新区”不再是仪陇城市的“飞地”。车行于宏德大道、琳琅大道、滨江大道上,两边要么是风貌协调的行政办公区,要么是连片建设的漂亮住宅小区,或者是热火朝天的大工地,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泥巴路、茅草房、靠天吃饭水洼地”已成为永远的城市记忆。

“站在阳台上,看着新县城一点点的变化,心里高兴!”在新政镇生活了30多年的田玉明,把“新新政”看成是一点点看着长大的孩子。1995年以前,他在新政镇的平房附近是一条秦家小河,常年淤积的河道,让田玉明一家饱受夏季蚊虫滋生,冬季河床裸露污泥臭气熏天的折磨。“有时几个月不敢开窗户,别说到河边散步了。”如今,原来的小河改成了箱涵,宽阔的街道两边都是绿树,田玉明在旧城改造中重新住上了安置新房,阳台成了他们一家人乐意去的观景台。

民生为重,安置房建设在仪陇是重中之重的民字号工程。在大东二安置区建设的300套安置房将在今年年底交付使用。从去年9月开工到现在,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建设。

“仪陇的安置房就是让百姓安居置业,位置都是黄金地段。”大东二安置区技术负责人何德忠说,学校建在家门口,就医不出十分钟,公园超市走路到。去年以来,仪陇县全面完成琳琅大道与人民东路节点改造(二期)和保障性住房主体工程、松海路安置区(一期)一标段房建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松海路安置区(二期)房建工程;仁和街安置区(二期)、两宫路安置区招标结束,施工队伍准备进场。2011年,共修建安置房10.98万平方米。

如此,仪陇才有了斩获殊荣的勇气,名至而实归。“全省十大宜居城市”、“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园林城市”……近年来,仪陇城市建设摘取了一项又一项桂冠。

产业脉搏强劲有力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车辆穿梭,机器轰鸣。

走进仪陇县河西工业园建设现场,产业新城建设热潮扑面而来。商住区、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与工业园区一起“成长”,一座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目前河西工业园建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聚集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相关企业56家,建成投产34家。

“目前仪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人口每年以1万多人的速度递增,每年有近10个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充满活力的产业是撬动城镇发展的支点,就仪陇发展而言,工业是主动力。”仪陇县县长石全华说,河西工业园是县委、县政府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县城的延伸,也是县城规划中的一部分,更是仪陇“两化”互动的重要抓手。产业新城建设将围绕建设21世纪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建立一个功能完善、交通畅达、物流迅捷、人居适宜、产城一体的现代化一流新城。

近年来,仪陇以重点型、成长型企业为依托,着力培育和引导企业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精深加工、节能减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11年12月16日,年产6万吨不溶性硫磺后期产业链项目等4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刷新了仪陇工业无高科技企业和台资企业的历史。

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仪陇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2011年,入园投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创利税同比分别增长29.08%、34.52%。其中,中味食品、意龙纺织等8家企业年产值过亿元。

入夏7月,采取BT模式,计划投资3亿元的嘉陵江二桥的设计方案顺利获得通过,这让分管交通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启长长舒了一口气。而这只是仪陇县今年确定的72个重点项目中的一个。

“作为后发地区,仪陇先天不足。如今,各地争相崛起,如果不善于研究市场,不先人一步,就难以抢占发展先机。”陈科对如何抢占发展先机,已是成竹在胸。

盘点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仪陇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6.2%;实现GDP58.9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25.4%。数据的背后,折射出仪陇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抓项目投资的决心。目前,已有408个项目被纳入“十二五”专项规划,概算投资总额达368.3亿元。

乡村变奏

豪迈的旋律,打破乡村沉寂。一条8.4公里的通村公路,让三条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家喜不用步行两个小时赶去镇上开会,更让偏僻的三条沟变成了依靠产业致富的“金沟村”。

交通建设大会战农村路网具雏形

田家沟、观音沟、张虎沟,三条穷沟三百穷户。一句流传许久的顺口溜道出了新政镇三条沟村的由来,也说出了它的无奈。

“一条通村的致富路,打破了千年魔咒。”三条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喜喜上眉梢,该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4000元一举跃升到2011年的7200元。基本实现翻番的背后,是仪陇县大力进行交通大会战,彻底根除了村不通公路的历史顽疾。

2007年就来三条沟村发展水产养殖的王兴平,吃够了不通公路的亏。“2008年,120亩鱼塘首年见效,眼睁睁地看着捕捞到车上的1.4万斤鱼困死,一下损失5万多元。”那年夏天,由于下雨导致道路泥泞,进入村中运鱼的三辆货车出不来。

和王兴平一起到三条沟村发展产业的李和平也受制于交通,在村里经营的10亩蔬菜长势喜人,却由于道路运输不畅一万多斤可以上市的蔬菜烂到了地里,第二年,他离开了三条沟村。“没有公路,啥子产业都没发展。”临走,李和平把这句话丢给了李家喜。

没过多久,仪陇县打响了全县交通大会战,剑指影响城乡均衡发展的农村公路。

财政强力投入,360万元建起了三条沟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水泥公路。

“原来在镇上开会,早上9点钟的会,遇到下雨我6点钟就要走。”李家喜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步行去新政镇上。

村民们也饱受道路艰难的困扰,嫁入三条沟村的新娘要准备两双鞋子,一双胶鞋路上穿,到了新家换下早已被泥巴沾满的鞋子,穿上正式的皮鞋。

如今,一条通村公路,彻底改变了三条沟村。

“原先只有两家业主到村里投资,现在已经有11家,带动了一半以上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李家喜说,三条沟村改变了原来单纯依靠种植业的单一低附加值产业模式,走上了特色养殖、水果种植、蔬菜直销等多种高附加值产业共同发展的特色农牧业之路。

截至今年,三条沟村完成了80%的农房改造或重建,80%的农户实现了公路修到家门口。

巨变岂止三条沟村。

“过去到乡上走路要用一个多小时,现在出门买农资和卖农副产品,都坐公交车,用不到20分钟就到了,真是方便又快捷!”说起武棚乡肖家梁村、团包山村那条长15.2公里、宽3.5米的村级环线公路,村民们无不连声说好。

“2007年,我种的翠冠梨,在县城可以卖到3元钱一斤,可我们这里不通公路,在当地5角钱一斤也卖不出去,好好的梨就烂在树下了。”回忆起当年,肖家梁村65岁的村民郑宗苡感慨万千。

以前,武棚乡没有一条通畅的乡村公路,特别是处在山梁上的肖家梁、团包山、新丰寺等几个村,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只能肩挑背驮从10公里外的场镇搬上山,生产出来的粮食、瓜果、家畜、家禽也只能靠人工运下山。

据统计,近5年来,仪陇县投资15.5亿元,建成通乡公路147公里、断头路143公里、通村水泥路1100公里,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农村公路网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们采取‘片区经营模式\’,先后投放营运客车299辆,开行农村客运班线96条,其中开行的16条通村客运班线极大地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仪陇县交通局局长李涛说,按计划,将在年内实现客运班车“村村通”,让所有边远乡村群众都能坐上“幸福快车”。

通村公路搭起台产业发展唱大戏

“郑宗苡种的5亩翠冠梨,今年卖了2万多元!”这个消息让武棚乡栽种果树的农民感到很振奋。而在郑宗苡眼里,修通了公路也打通了心路,“要致富先修路,真正到了自己身上,才知道这不是空话。”

路通产业兴。

“除了果、药套种外,有一部分农户选择果、菜套种,梨树下春、夏季节种辣椒,秋冬季节种榨菜,辣椒和榨菜都由中味食品公司按订单全部收购。1亩地的梨子、蔬菜收入也在6000元左右。”肖家梁村党支部书记陈健康说:“村里专门成立了种植业协会,通过协会从工商联借来无息贷款,买种子给各家各户栽种。”

在“整乡推进”扶贫工作中,仪陇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战略,把增加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作为根本出发点,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我们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全力打造度门环线、新(政)马(鞍)线百里产业示范带。”据石全华介绍,今年,仪陇县共发展养殖基地乡镇43个,养殖专业村、重点村达210个,年可实现出栏獭兔1050万只,生猪115万头;按照合同“保护价+市场价”收购的方式,中味食品、大山米业等企业订单种植优质水稻2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25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户均将增收3000元以上。

□田越 王青山 张立东图片由仪陇县委报道组提供

新闻推荐

张思德精神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本报讯(记者张立东王青山)9月10日,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张思德的家乡仪陇县举行。研讨会上,张思德精神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当天,来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省社科院、...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