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246件宝贝求线索 近六成文物在博物馆及文管所被盗
新石器时代的彩绘红陶罐、汉代的彩绘茧形壶、唐代的彩绘骆驼……4月10日清晨,意大利返还中国的796件套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
让人感慨的是,被盗、流失的文物远不止于此。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2017年11月上线,截至2019年3月29日,已发布了246件文物信息,均为尚未侦破的文物案件中的被盗文物,其中被盗文物223件,丢失文物23件。分析发现,有1/3文物被盗于博物馆,甚至有18件被盗于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有两成多文物被盗于文物管理所和文化局文物库房等,宁夏中宁县文物管理所曾被盗走40件唐代泥塑佛头像,河南省息县文化局文物库房曾被盗走饕餮纹觚等5件文物。
被盗文物1/4属唐代
打开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会看到西汉年间的金蟾,东晋的位至三公铜镜、宋代的青釉瓷罐、唐代的石刻菩萨造像……然而,这些物件都已被盗,剩下的只是模糊的图片及简单的资料。
最古老的被盗文物是一枚长8.3厘米的玉铲,来自新石器时代,被盗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分析发现,平台发布的这223件文物中,1/4属于唐代,主要是泥塑或石刻佛头以及壁画,比如1990年陕西省麟游县慈善寺第二窟左壁大龛的右胁侍菩萨头像被盗,该石刻头像高圆髻,额前饰宝钿,圆脸,眼微闭,鼻梁窄挺,嘴小而凹,耳轮下有垂珠连肩,面相呈明显微笑状;此外如唐昭陵贵妃韦珪之墓的壁画“内侍图”“宫女图”等共计11件于1994年在陕西昭陵博物馆的临时小库房被盗。
其次被盗较多的是汉代文物,占比14.2%,主要是铜器和玉器,比如被盗于湘西州博物馆的东汉双鱼纹铜洗;清代被盗文物占比12.6%,主要是石雕石刻,如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耿聚忠墓,高2.3米高的耿聚忠墓石碑等。
上世纪90年代文物盗窃最猖獗
最新入库的文物被盗于2018年1月7日,是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江普寺的6尊佛像。江普寺于1603年由曲洛·卓敦嘉措创建,去年被盗的包括4尊释迦佛、1尊度母、1尊金刚佛,均有不同程度损伤。
西周年间的丰邢叔簋,被盗于1984年。同期被盗的还有商代竖耳柱足深腹的饕餮纹鼎、器身椭圆的提梁卣以及联珠纹鬲。它们也是平台发布的最早被盗文物,均失窃于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35年过去仍无音讯。
上世纪90年代,受国际文物市场寺庙文物和田野石刻的行情飙升刺激,有研究称,仅1997年,全国此类案件就发生了86起,被盗割的石刻造像达400余尊。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数据也是一个印证:有103件被盗于90年代,占比超四成,其中一半以上是佛像佛首。
根据平台信息,2010年至今也有85件文物被盗,甚至包括了很多大件文物,例如高近4米的重修玉皇阁记碑,该碑雕刻精湛,历史研究价值较高;还有高一米半、宽近一米的忠义冢碑,该碑记录了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的史实。
七成被盗文物发生在县级及以下区域
文物保护,基础在县。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大多分布在县域,大量的可移动文物保存在县级文物部门。这些地区最受文物盗贼“青睐”,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数据显示,七成被盗文物集中发生在县级及以下区域。
研究者认为,县域文物保护资金短缺、文博专业人员匮乏、博物馆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议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推进文物保护体制的健全完善,引导县域文物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对于基层文物保护,社会各界也有广泛关注,这些关注主要集中于文物保护水平和制止文物犯罪。2018年国家文物局承办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议案103件,政协委员提案133件。代表及委员们的建议和提案涵盖基层文物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低级别文物保护缺乏经费、基层文保人员素质及待遇和文保人才供给。针对文保经费问题,国家文物局表示,在扩大补助的同时,也在逐步推进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同时,该局也在逐步改善基层文物保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制度,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
据《南方都市报》
新闻推荐
麟游县副县长李婷接受采访。本报记者张晓强陈新涛如何让脱贫户脱贫不返贫?就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麟游...
麟游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麟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