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山里的烹饪课本报记者 王怀宇

宝鸡日报 2017-08-18 21:42 大字

8月 11日上午,阵阵笑声打破了麟游县两亭镇中学的宁静。一楼拐角处的教室,齐刷刷坐满了“学生”。上课的“学生”整整50人,全部来自周围村子的贫困户家庭。在他们当中,大都是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的女性。这里是县上举办的“就业扶贫烹饪技能培训班”,这是一群为改变生活现状而走进培训课堂的农民。

早上九点上课,下午五点放学,免费培训十天,全程考勤,纪律严明。“老陕爱吃面,谁给咱说一下蘸水面咋做哩?”讲台上,戴着厨师高帽的老师杨新建微笑着发问。“就是比调干面多了一碗汁子!”一位约莫四十岁的媳妇利索地回答。“汁子咋个做法?”接着问。“盐醋辣子蒜,一调!”接着回答。杨老师仍保持着微笑,没有再发问,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行字:西红柿切块、葱切破刀段、锅烧油下入葱段、西红柿炒香、加水(番茄酱)……字数超过了黑板的四分之一。“这么复杂呀!”那位刚才回答问题的媳妇自言自语地说,声音虽然不大,可是在安静的教室里,人人都能听见。听见归听见,没有人接话茬,都急忙跟着老师记笔记。

讲课一旦进入正题,杨老师脸上便多出了几分严肃,学生们也随之更加专注起来。杨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将制作蘸水面汁子的工序,讲得绘声绘色、头头是道。

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笨拙地握着笔,写的字较大,跟不上讲课速度,急得三次回头,给后面的人说:“回去让我抄一下啊。”

如此认真,生怕掉队。这些贫困户为啥学习烹饪技能呢?麟游县人社局就业股股长冯宏兴说出了其中的缘由。他说,一方面是县上为了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素质;另一方面是全县正在大力振兴旅游经济,少不了兴办许多饭馆、农家乐,“学好烹饪,恰逢其时”。

课间休息,一位学生不经意地说出了她心里的小九九:培训完了就考试,合格了发证书,有了证书到饭馆干活,工资能高出一截子。她还悄悄地对她的好姐妹说:人家现场考试,严得很,不扎实学,根本拿不上证书。

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杨老师掐得很准,一声“上课”,全体学生疾步回到座位,个个是听话的好学生。“昨天讲了几道菜?谁来回答?”杨老师站在灶具前,又开始提问。这是一节实际操作课,上课地点挪到了教室旁边的楼道里。

这个问题简单,不难回答,但是进一步问到如何操作时,少数学生就有些犯难了。一位学生红着脸翻开笔记本,回答着老师连珠炮似的发问,头上冒出了汗珠。“来听课的,回家要多练习,我会随时提问。”杨老师语气很硬。说完这句话,他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现场做一盘红烧茄子。

随着选材、备料、热油等步骤,边说边干,步步展开,一些学生的眼睛和记录速度就跟不上了,此时,手机派上了用场。座位靠后的学生,连忙站起来,高举手机录视频。其中有一位叫田彩云的女人,手机里竟然存储了十几段教学视频、好几百张图片。她说,每天睡觉前看一看,抽时间再练一练,一心想学会这门手艺。

十几分钟后,一盘香气四溢的红烧茄子摆在了众学生眼前,顿时,课堂秩序开始松散。杨老师一句“尝一尝”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一拥而上,也就两三分钟时间,菜盘见底,气氛也活跃了。问刀工的、问火候的、问调料的……各种疑问,将老师团团围住。

一堂普普通通的烹饪技能培训课,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励志激情,说的是俗话俚语,干得是实实在在。也许正是如此这般切合实际,才让这些平日里散漫惯了的农民,早早起床,做好家务,准时到校上课。这些学生里,有不少人需要步行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

翻开学生的笔记本,歪七扭八、大小不一的字体,虽说不好看,但是写满了一张又一张,透露出求知的强烈欲望、显示出摆脱贫困的不懈努力。

同是这个时间,同在这个镇,离此地十几公里之外的天堂村,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培训,人数也是 50人,学习热情同样饱满。

据了解,麟游县已经制定出关于扶贫培训的一系列计划,为期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和一年的各种培训班,正在各处陆续开课。

新闻推荐

麟游供电分公司: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提供电力生活保障

本报讯(记者杨东世通讯员张忠儒)为了使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麟游供电分公司紧紧围绕县级扶贫工作重点,提早统筹,为扶贫攻坚持续发力。据悉,自6月份起,新一轮的移民搬迁电力入户扶贫工作开始...

麟游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麟游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