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申群众的“贴心人” ——记麟游县教体局扶贫干部李双明

西北信息报 2017-07-10 12:42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喜林 通讯员 赵玲萍

麟游县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县教体局公开遴选优秀党员干部进驻包扶的武申村开展扶贫工作。

为了吃透底子,摸清情况,找准切入点,李双明主动上门入户,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建议。得知村里两处井水泵损坏,群众饮用水困难。李双明第一时间来到县水利局,如实反映了情况,很快2.4万元的项目资金就拨付到位,两天时间更换了损坏的深井泵,第三天,群众院子的水龙头就流出了清澈的自来水。

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李双明回到原单位,向县教体局领导作了汇报。不到一周时间,县教体局就从经费中挤出了五万元,用于该村8公里沙石路的拓宽和维护。

村里文化生活单调,李双明又从省体育局争取资金,落实健身器材11套件,全部安装在村广场,武申村的老百姓第一次有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健身器材。

村里有栋楼房被村民称为“武申第一楼”。但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的破旧不堪的老校舍。现在这里是269.09平方米的二层砖混结构12间的社区服务中心,群众的办事大厅。村里的老百姓说,这还多亏李双明多方奔走争取到的7万元,才让这第一楼如期建成。为了使部分群众搬离穷窝,落实好扶贫易地搬迁政策。李双明走访了所有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但异地搬迁工作因占地赔偿等问题遭遇阻力,他和群众一起干活,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他反复给群众讲政策、算细账,群众终于统一了认识,搬迁建设也顺利推进。2016年年底,26户的搬迁的如期完工,在土窑洞里住了大半辈子的群众第一次住上了“洋房”。

2016年,武申村青年何柳峰回乡发展畜牧养殖,由于资金短缺让何柳峰一筹莫展。李双明得知情况后,拿出自己的一万元积蓄,帮助何柳峰渡过难关,并以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为何柳峰贷款15万元,让这位回乡青年实现了创业梦。李双明又联系县教体局、县扶贫办,县交通局投资30万元,硬化了通往牛场的道路。目前,养牛场已初具规模,更可喜的是,牛场先后吸纳了10位贫困户就业,实现了产业带动。

村上的何柳峰激动地逢人就说:“如果没有双明哥帮忙,我的牛场早完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武申村是传统的西瓜种植村。马志成和众多瓜农一样,连年种西瓜,虽然吃苦耐劳,但效益并不好。李双明经过多次了解,发现他们效益不好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落后。他主动联系农业技术在村里举办群众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授。解决了技术问题,马志成的西瓜产量、品相大幅度提升,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今年,武申村西瓜种植面积近百亩。

夏收期间,李双明总是当起了村里的夏收义工。2016年夏收期间,李双明借用并亲自驾驶镇政府洒水车,为17户搬迁户农民重新修建晒场5.1亩。他放弃休假协助孤寡老人及贫困户抢收、晾晒、拉运、入仓小麦达到200多亩达160000多斤。秋播期间帮助村民种植小麦300多亩。帮助修理收割机、给行动不便群众买药、生活用品。李双明成为武申村名副其实的快递员、护理员、维修员,他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帮助着每一位群众,深得老百姓信任。

群众说,“双明是好给村里经管拉水、铺路、搬迁、给群众帮忙干活,双明干实事哩!”

“双明是干部,收麦把他晒得比咱农民都黑了。”村民王彩虹和几个妇女坐在打麦场边感激地说。

2017年3月,李双明被评为麟游县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干部,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为了使武申村长期发展有思路、有目标,李双明与村两委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变面貌”的工作目标,制定了《武申村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武申村翻开了奔向小康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监督不松劲 问责不手软麟游县持续推进教育行风集中整治

本报讯日前,麟游县纪委对麟游中学原校长张哲受贿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经查,张哲在任麟游中学校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学生的报刊征订过程中,非法收受现金15000元,决定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这是该...

麟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麟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