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群众困难需往前再『迈一步』
张录芳
笔者在参加的数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发现,无论与会代表反映了什么诉求、发表了什么看法,一些参会干部在回应时往往陷入一个套路当中:先是总结———回去后要归纳梳理;然后是表态—— —能解决的立即解决,需要创造条件解决的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解决不了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最后是感谢———大家的意见建议很好,以后多提,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事实上,笔者丝毫不怀疑干部解决群众困难的诚意,也不认为这样的回应方式本身有什么错。某种程度上,这种回应方式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首先对各种参差不齐的诉求进行划分归类,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分别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思路。
但是,考虑到群众反映问题的初衷,这种“万能式"的解决思路或许还远远不够。毋庸置疑,群众反映问题,必定是正常情况下自己难以解决,而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声音传递到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耳中,借助领导之力寻找一条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了一种就问题解决问题的直观思维,只是能够起到解决一时一事的作用,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避免解决问题表面化,需要群众和干部往前再“迈一步"。
群众要多反映深层次问题。笔者曾在《从家长里短中听民声》(见本报3月29日)一文中说过,村组群众反映问题往往绕不开“增收困难,缺少资金"等窠臼。群众总是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出发,提出一些具体的、细微的问题,这当然没有错。但是群众自身可以通过农家书屋、党报党刊、网络广播等媒介多关注一些事关全局性的政策方针,尝试培养自己的一种公民情怀,由此提出一些带有根本性、深层次的意见建议,从而有助于改变这种就问题反映问题的现状。
干部要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要有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的意识。某种程度上,每举办一次这样的征求意见座谈会,群众反映的问题越多,说明群众日常诉求表达渠道太匮乏,遇到这样一个反映诉求的机会不容易,累积的问题自然就越多了。这就提醒干部要把听民声的方式常态化,多深入一线了解问题。其二,要善于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群众反映的问题, 如果属于正当权益,为什么迟迟解决不了?背后有哪些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是干部作风的问题,是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是机制体制的问题?要不要追究涉及单位或者个人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层层分析下来,提出切实可行的长效解决机制,方为解决群众困难的良策。
(作者单位:麟游县人民检察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坚)日前,记者从麟游县获悉,今年以来该县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使800危房户喜迁新居。为了让农村危房改造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该县通过严格核定危房改造补助对象,执行农户自愿申...
麟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麟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