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越变越年轻 改革开放40年宝鸡发展变化纪实
40年来,城乡市场越发繁荣,宝鸡的购物选择也越来越多。图为改造后的宝鸡市经二路商圈一角。资料照片
宝鸡高新区是宝鸡市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总量占到宝鸡市的三成多。图为宝鸡高新广场。本报通讯员徐小红摄
本报记者王帅
1978年2月,32岁的扶风县农民王克林,怀揣着一张大红色的入学通知书,背着行李,一路颠簸从宝鸡来到西安,兴奋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1978年12月,大学生王克林突然从学校广播里听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当时同学们都在说,高考改变了个人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能改变国家命运。”王克林回忆道。
4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农村青年如今退休在家颐养天年。2018年10月,王克林和曾在宝鸡一起上学的高中同学再次相聚宝鸡,大家惊叹于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宿舍区变成了住宅小区;原来几百米长的建国路,已发展成宝鸡最繁华的商业核心圈;原来要走一上午才能到塬上帮农民收麦子,现在一条马路直通上去,坐车仅需10分钟……
夜幕降临,老同学们相聚石鼓园下,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大家努力寻找记忆深处的那些地方,渭河依旧,两岸却是璀璨的灯火和鳞次栉比的高楼。望着陈仓老街里录制“抖音”的年轻人,王克林不禁感叹:“沧桑巨变啊!40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宝鸡却越变越年轻。”
40年沧桑巨变
宝鸡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现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78万。
改革开放40年来,宝鸡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辉煌历程:从牛耕农业发展到机械化耕种和现代农业,从工业粗加工发展到5大支柱产业形成,从“进城卖鸡蛋就是投机倒把”发展到建成多家大型城市综合体,从“小病不管,大病硬扛”发展到宝鸡的“大医改”模式……40年的沧桑巨变,宝鸡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历史性跨越,使宝鸡城乡居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城市也越变越年轻:2017年,宝鸡市实现生产总值2179.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56.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0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9元,分别是1978年的220倍、2537.3倍、37倍和92倍。2017年,宝鸡市财政总收入达到了209.50亿元,是1978年的92.5倍,年均增长12.3%。
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码头村位于宝鸡市西部山区,据当地老人回忆,4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点煤油灯照明。那些年,村民每年都要放火烧山,开辟出一片空地耕种。1972年,全村1100多口人一年粮食总产量仅17.5万公斤。村民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成为常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码头村粮食总产量一举突破50万公斤,村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农业机械逐步代替了人工劳作,极大地减轻了村民的负担。后来,码头村一些有想法的村民走出山村,到全国各地打工,月收入普遍在3000元到4000元,钱包逐渐鼓了起来的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有人还在城里买了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码头村当了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魏文杰说,近些年,国家累计在码头村投入近400万元建设费用,使得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今,村上道路的硬化、亮化基本上覆盖了,晚上走路有路灯,下雨天不走泥路,家家户户门前通公路,院里有汽车,出行很方便。
据介绍,码头村现有耕地1300亩,其中一半种植了经济价值更高的樱桃。算下来村民种樱桃一亩地平均收入5000元,最高能达到1万元。如今,樱桃产业成了当地村民的主导产业。
40年来,宝鸡市实现了种植业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粮、果、蔬及经济作物多元化种植转变,农业结构实现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2017年,宝鸡市粮食播种面积487.15万亩;粮食产量145.59万吨,是1978年的1.5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85亿元,是1978年的83倍。
2017年,宝鸡已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69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43个,国家级农业园区7个,眉县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被原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户,农村专业合作社4980户。
工业支柱产业形成
30年前,宝鸡高新区所在地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渭河滩;30年后,这里高新企业云集,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宝鸡高新区集聚了钛及钛合金、石油钻采设备、汽车及零部件、高速铁路(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配电设备、机床工具制造等7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到宝鸡市1/3,是宝鸡市改革开放的窗口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宝鸡高新区钛材及钛合金产量占全国的60%,钛行业相关企业530多家,钛及钛合金材料的加工装备、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均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宝鸡市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集群化发展和园区化承载“三大战略”,制定了工业强市的“1553”行动计划,逐步形成了以宝钛集团、东岭集团等12户大企业为龙头,以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等“5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确立了宝鸡西部工业重镇的地位。
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项目的成功引进是宝鸡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成功典范。2014年3月,投资72亿元的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16年9月整车正式下线,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建成投产,创造了神奇的“宝鸡速度”。在吉利整车项目加快建设过程中,吉利集团进一步扩大宝鸡制造基地项目的投资规模,开工建设总投资45亿元、年产36万台的1.5T发动机项目。该项目于2017年年底开始试生产,2018年可实现生产发动机22万台。
2017年,宝鸡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82.93亿元,是1990年的55.39倍,年均增长14.6%。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0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96.35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61倍,年均增长15.3%;实现利税总额278.48亿元,是1978年的121倍,年均增长13.1%。
城乡市场走向繁荣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商品短缺,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有时候你有票也买不到东西。”在陈仓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向记者回忆起过去,“粮票、布票、油票,没有票人家不卖给你。你自己偷偷进城去卖鸡蛋,就算投机倒把,都要批斗你……”
改革开放后,市场上商品供应日益丰富,购物渠道更加多元。从供销社、门市部到超市、城市综合体、网店,市民的选择越来越多。
从凭票购买到手机刷卡支付,支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宝鸡市场的繁荣。2017年,宝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0.88亿元,是1978年的234倍,年均增长15.0%。当前宝鸡市电子商务企业数量比2014年翻了三番,达到1648户,各类网店5万多家,直接带动就业8万多人。
经过30多年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10年来的发展,宝鸡市的外贸总量也迅速扩张,201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7.52亿元,其中出口35.83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36.7倍和29.6倍。
2003年以来,宝鸡市招商引资累计实现到位资金约6560亿元,年度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达到1192.1亿元;引资质量不断提升,宝鸡市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1200个,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近百个。
2017年,宝鸡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6.67亿元。40年来,宝鸡建设了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宝钛工业园、大唐宝鸡热电、麟游郭家河井田、崔木煤矿、蒙牛工业园、眉县农夫山泉、吉利汽车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项目,西宝、宝兰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完成了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实施“东扩南移北上”发展战略,建成“四横十纵”的市域交通网,有效扩大了宝鸡城市框架和发展空间。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对普通市民来说,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感受就是房子越住越大,交通越来越方便,养老越来越放心……2017年,宝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51元和11209元,1980—2017年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2.6%。2017年,宝鸡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0平方米,比1978年的4.7平方米增加了29.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0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了12.7平方米。
2017年,宝鸡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41个,是1978年的5.85倍,医改宝鸡模式持续深化并得到国家肯定和推广。宝鸡入选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市、全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市、首批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
近年来,宝鸡市实施了民生10大工程,在教育、医疗、社保、综合治理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全域覆盖、全省领先、全国有位的经验模式。
2017年年末,宝鸡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1.1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52.4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8.16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272.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9.6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0.7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0.04万人;累计制发社保卡248.2万张,社保卡持卡率位居全省之首。
40年岁月如歌,40年光辉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始终秉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宝鸡,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城市,40年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全面加快,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宝鸡讯(高媛媛韩小平记者董毅)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手举小红旗,近日在扶风县城新区各十字路口,60名精神抖擞的“红马甲”...
扶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