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三足银盐台 唐人饮茶文化的物证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唐代茶文化蔚然成风,不仅有“茶神”陆羽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学小百科《茶经》,还有各路文人雅士饮茶送茶写茶。据说白居易自制了醒酒的“六班茶”,宿醉之后的刘禹锡命人拿着上好的点心前去讨要,三杯两盏好茶下肚,果然酒醒,一时传为佳话。
唐人喝茶并非泡茶,而是煮茶。他们先将茶饼碾成碎末,以细网罗筛,再用小匙舀取茶末倒入炉上的沸水,加入盐花调味。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茶具,不但揭开了唐代宫廷茶文化的神秘面纱,也让陆羽的《茶经》不再是纸上谈兵。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色记忆特展上,来自陕西法门寺的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就记录了唐人的饮茶文化。
独具匠心的盐台
法门寺出土了两件用来盛放盐花的银质盐台,用铁制的脚座支撑。两件盐台都使用了类似弹簧的构造,将细条状的金属弯曲成螺旋状,或当成盐台支架,或用来承接装饰的附件,使其具有悬空晃动的灵动感,也使盐台整体的视觉效果更为轻盈。
其中的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是由文思院打造的精品。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等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上下两半有铰链开合,以银箸焊接与盖相连。盖呈覆置的荷叶状,盖面錾刻蕉叶,底缘上卷,盖心饰团花一朵,盖面饰摩羯四尾。台盘宽平沿,浅腹,平底。三足支架与台盘焊接相连,内侧均有錾文,表明为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文思院所造之物。
翻卷的荷叶形圆盖生动表现出叶子的柔软质感,其上所鉴刻的摩羯鱼图案为龙首鱼身,在佛教中是能吞噬一切的神鱼。打开荷叶盖之后,可见盐台中心为莲蓬孔洞造型,构思巧妙令人叫绝。
别具一格的煮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饮茶的民族,从历史上看,饮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也可叫药茶阶段;唐至元的末茶法,也称为盐茶阶段;之后才是现代人的茶叶阶段。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根据《物账碑》记载包括“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皇家饮茶文化尽收眼底。其中银结条笼子与银镂孔笼子用于盛放茶饼,银茶碾用于碾碎茶饼;碾出的茶末还要用茶罗子筛选。
陆羽在《茶经》记载,在水微沸时加入少许盐巴调味,待热水边缘沸滚时,用竹夹在热水中央搅动形成漩涡,然后用匙子舀取茶末投入漩涡中心,继续煮沸。有时还会加入橘皮、胡椒、姜等调味品,盐台就充当了调料盒的作用。
风靡一时的饮茶
《茶经》里详细记述了茶的作用、制法、煮法、饮法、茶具的规模,自此“茶道大行,王宫朝士无不饮者”。李隆基执政期间,朝廷设立贡焙专门生产皇室用茶,并特别派遣官员监督制作贡茶。为了赶上每年宫廷的“清明宴”,官员们派人日夜兼程,隔天就将贡茶送入宫中,称之为“急程茶”。
唐代诗人张文规在《湖州贡焙新茶》一诗写道: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描述了刚出游回来的皇后正准备梳洗,听说紫笋茶已送至京城,立刻展开笑颜。由此可知,饮茶是宫廷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进贡的春茶在后宫极具吸引力。封面新闻记者曾洁金沙志愿者刘明供图
新闻推荐
法门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身边好人”故事分享会彰显社会担当传播道德正能量
阳光讯(记者董宁宁通讯员曹光新赵娟娟文/图)为实施厚德陕西“弘德”法博工程,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榜样精神,提升干部职工道德素...
扶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