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柳奖”的青年作家扶小风:三本古籍鼎起《湋川笔记》

宝鸡日报 2018-05-02 14:09 大字

本报记者麻雪

看他的文字,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故乡沃土深深的摩挲,那一丝一缕的情感,无不浸染着家乡的泥土香;看他的作品,可以深切体会到他对周原大地、周秦文化故地那深深的敬仰之情,有敬畏、有孺慕、有眷恋、有期盼,那么深的赤子情、那么红的愿报“三春晖”的“寸草心”——

他就是扶小风,本名李宇飞,扶风的 80后青年作家,现在青岛工作。你听,就连笔名都牵着那么多思乡的情愫。他的作品是获得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二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的文化散文集《湋川笔记》。因此,扶小风被称为一匹乡愁文化散文写作的“黑马”!

在“五一”假期,记者与他聊起了他的写作故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湋川笔记》的写作,与清顺治版、嘉庆版的《扶风县志》,还有清光绪年间的《扶风乡土志》息息相关。三本古籍如三足鼎立,“鼎起”《湋川笔记》的骨架,他自己一颗赤子心,便成就了《湋川笔记》的血肉温情。

扶小风说,在少年时,他就喜欢看文化、历史方面的图书。同村的一个人喜欢藏书,在这位老乡诸多的文墨宝贝中,他最喜欢看《伍子胥传》;后来又在喜欢藏书的姑父家里,扒拉出了余秋雨的多部文化散文集,痴迷不已;对文献类、古诗词鉴赏类的图书,他也是爱不释手。尤其是当时看到了1993年版的《扶风县志》,开启了自己对故乡文化不尽的情愫。

后来,学校发了一本名为《可爱的扶风》的课外阅读书。如果说,之前所读的文史类图书让扶小风对祖国的文化历史深深热爱,那么,1993年版的《扶风县志》和这本课外书,便将这位少年的眼光紧紧地吸引在了脚下这片故土之上。“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原来如此了不起,有那么多关于周文化的故事,还有法门寺、有湋峰塔,还走出了班固、马援等一批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家乡如此可爱,我没有理由不继续去仰望她、探索她、深情地爱她!”扶小风说。

虽然上大学时,扶小风选择了工科专业,后来也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是他对文化、历史、文学的热爱,由故乡的沃土带来,也深深扎根在他乡。

扶小风告诉记者:“ 2012年秋天,我得到一本清代刘瀚芳编著的《扶风县志》(清顺治年编纂)木刻版影印件。这是意外且喜庆的事情,当我趴在电脑前一行一行阅读这些漫漶的文字, 350多年前的这片热土的情景立刻跃入脑海。我惊叹于周秦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刘瀚芳等人用文字为后人留存了那个历史年代扶风大地真实的人文史实。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史料却被遗忘了。我觉得有必要用另一种方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了解这些被湮没的历史,出于这种目的,我开始了《湋川笔记》的写作。后来,我又在网上找到宋世荦版的《扶风县志》(清嘉庆年间编纂)、谭绍裘版的《扶风乡土志》(清光绪年间编纂),与 1993年版的《扶风县志》进行史料的对比、整理。在整个写作中,扶风考古学家罗西章老师编纂的《扶风县文物志》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每次回乡,他都会去即将载入自己笔墨的地方久久徘徊,湋峰塔、法门寺、青龙庙、班固墓、贤山寺、姜嫄祠、隋文帝陵等,历史的车轮仿佛在那时倒转、历史的尘埃好似在那时停滞,穿越周风秦韵的雾岚,回望、凝眸,汇聚成一部乡愁与文化的散文集,别说作者年龄还轻,青年亦有乡愁的厚重与华美。

读书成就了扶小风的写作,写作成就了他的乡愁之书!

新闻推荐

宝鸡集中销毁5.7万件非法出版物

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现场本报记者董毅摄  本报宝鸡讯(记者董毅)4月23日上午,全省“绿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在宝鸡市扶风县行政...

扶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