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家沟村打井记
前些年,我在扶风县打井队工作三年,协调、组织打了许多口深机井,记忆最深的是五年前在蔺家沟村打人畜饮水井的一幕幕情景。
蔺家沟村地处扶风中部黄土台塬边缘,地下水贫乏。多年来,村民们早已习惯了几人合力花上半天时间,在村口的老井打上一桶水,或是走八九里的路,下野雀沟背水吃。为节水,人们用煮面汤洗脚,洗脚水喂猪。为用水,村小学让老师和孩子们每天来校时每人带上一瓶凉水。为背水,陡峭的土路上经常人摔桶毁。为争水,平日相亲相爱的村民们有时竟然拳脚相对。打井,成为蔺家沟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
村子争取到了国家补助,村民又自筹了部分资金,终于可以打井了。我与刘工程师、1号钻机机长高师傅,顶着烈日去蔺家沟村考察地层,研究井位。我们都没有想到向来以繁华富庶闻名的关中平原,竟然有这样缺水的地方。通过察看地形地貌,查阅水文地质资料,最后选定村西南方的一块小麦地为打井地点。
回到单位,刘工程师加班加点,设计和编制出蔺家沟村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方案,在行政会议上通过。高师傅带领1号钻机的职工,对所有的机器进行了养护和维修,还从西安买回了新的开孔钻头。
两天后,我们的机器设备、重达数吨的空压机运往蔺家沟村。“打井队来了!”消息像长了翅膀,村民们迅速聚集过来,打井地点快要黄熟的小麦已被割净,数十人抢着帮忙抬运设备。经过众人的齐心协力,原来高师傅和员工要用几天才能安装成功的设备,当天赶天黑前顺利安装好了。
傍晚在工棚吃饭,忽然刮起大风,塑料帐篷被撕得粉碎,接着下起滂沱大雨,愁坏了高师傅。“到咱家睡吧!”村民们你拉我拽。“我们教室正在修建,未安玻璃,如不嫌弃,请先住那里吧。”蔺家沟村小学校长张通说。“等雨小些我们就重新搭帐篷。”高师傅说。“泥水地里哪能睡人!”不容高师傅把话说完,几位老师抢过铺盖就往教室里搬。这一夜,高师傅带着八位弟子在高低不平的课桌上和衣而眠。
打井是野外作业,实行三班倒,人歇机不停,昼夜施工。我们这次使用300型正循环钻机,采用小钻掘进、逐步扩大、直至终孔的办法凿井。高师傅从事这“睁眼干着瞎眼活”的钻井工作整整三十年了,他质朴热情,任劳任怨,重达500斤的钻杆,他不停地抬来抬去。
我带人送来新的帐篷和其他材料,在盛夏40℃高温的野外,高师傅布满灰尘的脸被汗水冲出一道道沟痕。在此后的20多天里,高温、风雨和险情就没断过。高师傅的心,一次次提到了嗓子眼。打到140米井深时,遇到锈沙层,犹如铁板,老是穿不透,糟糕的是钻杆在100米处拧断了。
高师傅用平钩、锅锥,凭着经验捞上钻杆,买来新的合金球齿钻头,打穿锈沙,继续掘进,可打到190米时碰到胶泥层,钻头下不来上不去,新打的孔收缩变形。为能及时处置,高师傅连续24小时没有合眼,黝黑的皮肤上沾满泥土,工服裹满泥浆,实在熬不住,他就在工地旁的田埂抽支烟,解解乏。
比我们更揪心的,是蔺家沟村的村民。自井架竖立、巨大的轰鸣声响起来,不少人天天来井位,左转转、右看看,一开口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这水,啥时能出啊?”高师傅憨憨一笑:“快了!”
450毫米孔径的井打到设计的200米深度了,竟没有含水层。我与高师傅急了,刘工程师进行仔细的物探电测,数值曲线显示,前面的判断准确,可这口井却是干的,咋办?如果挪井位重打,花费的时间和前期的巨大投入通通作废;如果井继续加深,万一没水,损失更大。
“再打40米,没水的话,损失从我工资里扣。”关键时刻,高师傅站出来,说话掷地有声。我触动很大,单位能够在困难中生存、发展,正是因为有高师傅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支撑着。我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新的论证,决定再打40米,如有损失当然是单位的。
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挨过几天,终于找到两层承压水,这时的井孔直径600毫米,井深240米。下管、填砾、洗井还算顺利。抽水试验结果,该井每小时出水20吨,甚为理想,只是一位工作人员下管时因长时间电焊作业,被四溅的焊花灼伤了左眼。
机井正式出水的那天,村里似过盛大的节日,鞭炮、锣鼓齐鸣。老人们牵着娃娃,媳妇们穿上新衣服,在外地打工的青年回来了,方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来了,一个个把手伸到水管下面,看着那从大地深处涌出、给生命灵性、给原野绿色的甘泉,欢跃着流过指尖。“甜啊,跟商店里卖的矿泉水一个味道!”家住村北头的的席中宝老人捧着水大口大口地喝,长长的白胡子打得透湿,满是皱纹的笑脸上都是幸福和满足。
新闻推荐
宝鸡,一座内陆城市,铁路赋予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生命力。从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到2017年宝兰客专全线贯通,如今的宝鸡,在“东张西望”“南下北上”的十字形铁路枢纽的驱动...
扶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