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莉 扎根乡村教育 无怨无悔无憾
感动语录: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就会有责任心;把教育当作事业,就有了上进心。
199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至今的23年里,张琴莉当了23年的语文老师,担任了23年的班主任,送走了近20届毕业生。她将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进了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之中,用辛勤的耕耘孕育甜蜜的果实,用无悔的付出换取人生的幸福。
张老师始终认为,“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就会有责任心;把教育当作事业,就有了上进心”。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暗暗告诫自己,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只有把教育当做一种追求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的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张琴莉老师一直坚持在这所乡村学校任教,清贫与单调、劳累与寂寞,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位乡村教师对教育工作执者的信念。1998年前后,地方财政困难,工资经常拖欠,南下任教、调动转行、办补习班一时风靡,但她丝毫没有动摇,始终热情不减地坚守在农村教育上。2007-2009年这三年期间,由于组内人员紧张,她主动请缨,带三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周20节课,12节晚自习,超负荷的工作量,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她身体状况频出问题。失眠、脱发、右腿骨质增生,上楼梯走一步疼一下,学生经常跑过来搀扶她,家人埋怨她不爱惜身体,同事劝她别拼命了,可张老师说:一走上讲台,一看到学生们真诚渴求的目光,一切痛苦都会化为乌有。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功课,她周内工作,周末看病,就这样一直扛到了学生毕业。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她的右腿疾病一直没有彻底根治,直到今天还经常发作。
乡下学校条件艰苦,到了冬季更是难熬。挨冷坐在灯下看作业几乎是张老师每天要做的事,她曾连续13年没有因事或病请过一天假。2008年冬天,张老师因感冒严重,再加上那段时间她每天连续要给三个毕业班上六节课,一天站下来,突然间自己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了,耳朵也听不见了,她大声的问学生听得见她说话吗?清楚的看见学生们回答的口型:听得见!可她自己听不见。后来才知道是重感冒引起的暂时性耳聋,逐渐治疗病情才终于得到好转。
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学校距离家不过9公里,可她周内从没有回过家,孩子学习和生活更是无暇顾及,公婆、丈夫说她回家就像住旅店。老父亲生病住院了,她也不能陪床伺候;年迈多病的母亲经常见不到她这个女儿,去年高考前夕,母亲病重,她抽空回家仅看了几次,临走答应母亲,高考结束就去陪侍。遗憾的是,高考结束时母亲已去世……她承认,她的确不是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但作为一名教师,她问心无愧,她以一颗强大的责任心,播种着教育大爱。
作为一名老教育人,对于教学自然是轻车熟路,可她在备课、讲课上始终坚持孜孜以求,一丝不苟。每学期,张琴莉都要承担学校乃至全县语文复课的示范课教学,2011年她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多篇论文在省、市、国家级报刊发表。2014年—2015年5月研究的课题《高三语文复习课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获得宝鸡市小课题一等奖。2012年和2015年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师德报告团宣讲活动。近几年,她所在的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成绩不断进步,学校口碑也越来越好。
二十多年来,张琴莉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一位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曾多次被授予市、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2010年,她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她深切地感受到:三尺讲台不仅是她人生的起点,也是她人生的支点。她热爱这仅够一人站立的狭小天地,敬畏这承载民族未来的博大空间。
扶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