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忠孝传家作表率春风化雨润无声 ——记宝鸡“最美家庭”周浩、成会勤夫妇

陕西日报 2015-07-09 22:05 大字

    本报记者 屈荔鹏

周浩、成会勤夫妇是扶风县的“模范夫妻”。自1967年结婚以来,两口子始终秉持“耕读传家,忠厚良善,精忠报国,孝悌仁贤”的家风家训,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敬互爱,成为“宝鸡市十佳最美家庭”。

 于国能忠:你安心到部队,家里有我照顾老人和孩子

周浩自幼家境贫困,1965年从学校毕业后在生产队当过会计,同时还兼任文艺演出团团长。1969年11月,他应征入伍,从军十五年的周浩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铁道工程兵团的业务技术骨干。让他欣慰的是,在艰苦的军旅生涯中,妻子无怨无悔,经常来信安慰他“你安心到部队,家里有我照顾老人和孩子。”

妻子成会勤整天忙里忙外,家里事安排得井然有序。1970年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训,她成为农村的一名“赤脚医生”,承担起了村医疗站的卫生服务工作,先后给群众义诊12000余人次,经她手接生的就有250多个孩子。

1984年,成会勤调到乡政府计生办,担负起的计生工作,凭着女性特有的执着和韧性,以及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她苦口婆心、深入浅出地为群众作疏导工作,化解矛盾。期间,她还兼任两年乡妇联主任,带领全乡妇女脱贫致富寻商机,抓典型,树样板,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1989年成会勤还被评为“宝鸡市三八妇女红旗手”。

于家能孝:妈,我背你到楼下去看热闹

1984年,周浩放弃南下转业深圳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地方。老母亲晚年患白内障,双目近乎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岳母患脑溢血后遗症,失语半身不遂,加上一对双胞胎孙儿牙牙学语,在那清苦的日子里,他们夫妻仅靠每月300来元的工资,相互搀扶,共同支撑着这个家负重前行。

当时,全家老小十口人,住在一间仅有80平方米的房子里,做饭用的是蜂窝煤炉子。周浩母亲是南方人,喜食米饭炒菜,岳母喜食面食,成会勤每天9顿饭,天天不重样,晚上给婆母擦洗身体,洗内衣内裤,然后又给母亲揉腿揉脚,按摩身体。周浩下班后“妈,我背你到楼下看热闹去”,从五楼逐一将老母亲、岳母背到一楼,让老人透透风、开开眼。

  与人能善:有啥困难就给叔说

周浩性格开朗爽直,乐于助人为善,他有一句常用的口头禅“有啥困难就给叔说”。退休后,他还做起了“月下老人”,十余年来共牵线搭桥100多对新人成家,业余主持红白喜事300多场。

成会勤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在部队家属院凡是打扫卫生,她总是带着孩子一起参加,照护孤寡老人。2009年,已退休在家的周浩夫妇看到村子里道路泥泞不堪,急在心头,从没有给孩子提过要求的老两口,让大儿子积极协调市县争取优惠政策,给村上铺上了1500米水泥道路,并捐款5000元。村上修建老年活动中心,他们夫妇又捐助了木檩21根,捐款2000元。

2013年,周浩夫妇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三万多元的电器器材,想尽办法归还给失主,宝鸡某物流公司感激地赠送给他们“拾金不昧”的锦旗。多年来,他们夫妇从不富裕的退休金中挤出3000元捐献给学校,给11户贫困群众捐助衣物120余件。

 诗书继世:把娃抓紧比啥都重要

重视教育,重视文化是周浩、成会勤家庭的传家宝,他们常教育孩子“把娃抓紧比啥都重要”。年近七旬的周浩是省作家协会会员,经常参加扶风县楹联协会等文艺活动,近年先后撰写《民俗婚事礼仪歌》、《十个老婆看老娘》、《歌唱十八大》、《赞一赞扶风新区面貌变》等快报、诗词近500首,成为扶风基层民间津津乐道广为传唱的曲艺品牌。

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成长。大儿子周向东,是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擅长写报告文学、通讯、散文,在全国报刊杂志刊登近百篇。二儿周向峰,是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工商报》、《工商行政管理》、《中华商标》、《中国消费者导报》发表新闻作品、调研报告120余篇,短篇小说《庙会》被业内广为传颂。

新闻推荐

扶风鼓励党员多用“三秦先锋”手机APP

本报讯(任秉强)新年伊始,扶风县把推广“三秦先锋”手机APP作为推进党员教育工作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新手段,强化措施,创新方式,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微课堂”学习培训工作。该县针对手机流量不足和上网...

扶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