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出走凤翔府

宝鸡日报 2019-05-17 12:11 大字

《凤翔县志》记载了民国时期于右任、杨虎城为保存革命实力,采用“三十六计——走为上”,从凤翔出走脱离险境的故事。

武昌起义后,陕西是第一个响应辛亥革命的北方省份,但革命并没给三秦百姓带来多少实惠,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一二十年间,陕西的局势非常乱。

各路军阀和革命党人都瞄向了关中地区。军阀们是为了抢夺关中地盘,树立他们在陕西的代言人;南方革命党人则把陕西作为他们讨段(段祺瑞)护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向北洋军阀开战;陕西的地方武装,则顺应民众驱逐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呼声,高擎“靖国军”大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护法驱陈”战争。

1918年8月,老同盟会员、三原籍革命党人于右任自沪返回陕西,出任已坚持斗争半年多的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全盘指导“护法驱陈”战争。靖国军下辖七路大军、数万人马,其中军帽是红圈的第三路第一支队杨虎城部,在临潼山战役中,坚守阵地六昼夜,一战成名,成为靖国军的一支劲旅。

靖国军后期,身处直、奉、皖三派军阀多路部队夹攻,内部也逐渐被分化、瓦解,虽然赶走了陈树藩,但部队也被以“驱陈”为名义进入陕西的直系军阀收编。1921年9月,手握实权的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通电取消陕西靖国军番号,所部接受冯玉祥的改编。

冯玉祥那时还是北洋军阀曹锟、吴佩孚的人,代表直系力量在陕西当督军,靖国军撤掉旗号,接受冯玉祥的改编,不就是投降北洋军阀吗?

“我们革命者怎么会投降敌人呢?!”三原靖国军总司令部,已被架空的于右任气愤地说。

当陕西靖国军大部接受改编时,唯有杨虎城部坚决拒绝改编。1922年3月,杨虎城派人请在三原已经无法立足的于右任来武功,共谋发展大计。于右任在靖国军起家之地凤翔重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在武功设行营,授命杨虎城为第三路司令,重新举起靖国军旗帜,向军阀开战。

为最后消灭靖国军余部,直系军阀以三万之众进犯武功,杨虎城奋力守城,部下伤亡惨重。于右任“为了保存一点西北的革命种子”,下令放弃武功,向凤翔方面撤退。

5月初,直军进入西府地区,麟游、宝鸡陆续被军阀部队侵占,杨部陷入被围攻的困境。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下,于右任和杨虎城在凤翔田家庄乡果园村开了靖国军的最后一次会议,两人权衡形势后,商定:“走!”于右任返回南方向孙中山请示今后行动方针,杨虎城率部队退往陕北积蓄力量。

随后,于右任出走凤翔,辗转陇西,经重庆赴上海;杨虎城则带着部队,经麟游、礼泉、乾县等地到达陕北,依附革命党人井勿幕的弟弟、陕北镇守使井岳秀。1925年,井岳秀在榆林组织陕北国民革命军,杨虎城以陕北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的身份率原班人马南下西安,其后才成就了一番历史功勋。

于右任抵达上海后不久,创办了上海大学并任校长。1926年“二虎守长安”时,于右任再次返陕,解救出他的老部下杨虎城,并出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而那个解西安城围的人,正是昔日的敌人、现在的同路人冯玉祥。

于右任、杨虎城为保存靖国军的有生力量,采取了“走为上”远离危险之地的理智策略。试想,如果不是出走和转移,而是和直军死磕到底,结局会怎样?恐怕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两位陕西名人在后面的精彩故事了,“二虎守长安”和“西安事变”也许不会有!

《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云:“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思是说:为了保全军事实力,退却避强。虽退居次位,但免遭灾祸,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用兵之法。《三十六计·按语》指出: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是保存实力的最好选择,所以叫“走为上”。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然后再寻找战机以图东山再起,这在谋略中是上策。因为无论哪一种战斗,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在瞬息万变的战斗过程中,不机警就不能应付,不变通就不能达权,所以退却并非怯懦的表现,也不是英雄末路。只有采取适当的权宜之计,才能有重振雄风的可能。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道出了“生存哲学”。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退更为必要,也就是说,走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可能保全自己,保存东山再起的有生力量。在这一点上,于右任领悟到了“走为上”的精要之义。

新闻推荐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正青春·在路上”青年行走计划活动收官

本报讯(首席记者轩辕杨子实习生熊珊桔)5月4日,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由陕西省委网信办、共青团陕西省委主办的“正青...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