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的岁月
□赖钦才
1967年,我由贺县芳林中学高中毕业回到钟山县凤翔公社珊瑚街。一年后,我到凤翔公社底村插队落户,至今已过去50多年了,浮想往事,令人感慨。
底村生产队人口约有400,生产队分成田间、副业、养鱼、养猪等多个作业组。底村是凤翔公社的模范村,农业机械化走在全公社前列,一次就买了5台手拖式机械插秧机,是远近公社、大队、社员参观学习的典范。
学做农活
犁、耙、六(碌)杵、播种、插秧、耘田、除虫、收割、打谷……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技能,尤其是犁、耙、六杵等重力活,更是男社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生产队指导员钟绍甫教我学犁田、耙田。一天,他扛着一架犁,牵来一头牛,领我到村边一块田里套好犁后说:“这是一块方正田,第一犁应从田中心线开犁,然后顺着中心线往返,逐步向两侧田埂把犁推开,这块田就犁好了。”听了钟指导员的话我就有样的学样,避免了闹出像山歌剧《刘三姐》中的罗秀才唱的“我走先来,牛走后”的洋相。
过几天,我向钟指导员学耙田。他说耙田跟犁田差不多,主要是看稻田中的水面,哪儿的泥巴疙瘩凸出水面就往哪儿耙,耙平就是了。按他的话驶牛耙田,还算顺手。但也有忘乎所以的时候,一天,我看见民兵连长钟连章踩着六杵碾田,牛拖着六杵前头走,身后六杵翻飞泥浪,泥浪后面出现一米多宽,平展展的带状田面,看了真让人兴奋。我跑过去嚷嚷道:“连章哥,让我试试。”连章递过手中竹鞭,指点我踩稳六杵,可那黄牛欺生,不愿走了。我吆喝几声,还是无动于衷,打一鞭子过去,黄牛受惊,拔腿就跑,我一个脸朝天摔倒在田里,弄得一身泥浆,惹得周边社员哄堂大笑,钟连长赶紧扶起我,我傻呵呵地陪着大家一起笑。
文艺宣传
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我们自发组织文艺宣传队,生产队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购置一些道具。每晚在村边小学教室里点上电石灯或汽灯排练节目。我们所排节目有革命样板戏《龙江颂》、毛泽东诗词朗诵等。每当生产队召开社员群众大会,会前半个小时演出,然后才进入正式开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会前文艺演出活动的惯例,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
冬修水利
1970年秋冬,公社决定修建石墨冲水库。这是一座举全凤翔公社2万多人之力兴建的社办水库,库容26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全部由土方夯实而成。全公社10个大队,175个生产队和76个自然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为了大力宣传工地上的好人好事,公社宣传干事于怀刚抽我到水库工程指挥部当宣传员,负责宣传各大队修建水库的好人好事。
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一位70多岁的钟大伯每天从上村走11公里路到石墨冲修水库,作为工地上的宣传员,我采访他,他说:“毛主席说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利就没有农业,修水利是为我们自己修,为子孙后代修,为修水库出力,是应该的。”我被钟大伯的精神深深打动,我自己写稿、编快板,在水库工程指挥部广播室用钟山本地话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钟大伯义务修水库的感人事迹。
下乡是锻炼,我吃过苦,种过田,体验了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的经历。深知生活的艰辛,我对生活也就有了一个对比度,增强了生活上的“抗震能力”,多了一份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少了一份向高处攀比的心态,也平添了一份知足感。
经过岁月的磨砺,慢慢洗去了年轻时的冲动与浮躁,平添了一份沉淀后的平和与坦然,多了一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理性思考,心情也会变得阳光起来。
新闻推荐
“四看”金牛行动 齐心共建和谐宜居生活“样板间” 金牛区深入、持续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百千万”工程
金牛区社区发展治理“百千万”工程推杆仪式金牛区“百千万”工程获评第五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2017年民生示范工程金沙路社区实施的老旧院落改造项目营门口街道花照社区建立四川省第一个社区非遗宣...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