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宝鸡是个滋养艺术的地方。据统计,人民音乐家张寒晖在凤翔生活期间创作的歌曲,占他一生创作歌曲的一半以上;以速写闻名的画家黄胄,画家之梦正是从千阳写生开始的;“豫剧

宝鸡日报 2018-01-10 17:26 大字

人民音乐家张寒晖:贴近群众制作“寒晖纸”

以创作《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等歌曲闻名全国的张寒晖,被人们亲

切地称为“人民音乐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造纸家”,凤翔当地群众把他造的纸叫“寒晖纸”。

据《凤翔县志》记载,张寒晖是河北省定县西建阳村人; 1929年毕业于北

平艺剧专业学校; 1936年应邀在西安东北竞存中学任教; 1938年 10月,随东北竞存中学从西安搬迁到凤翔县纸坊街办学。他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常常带领宣传队到街头和乡村,用自己编谱的战斗歌曲,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唤起民众觉醒。除了在西安时创作的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广为传唱外,他还在凤翔创作了《竞存小学校歌》和《竞存中学校歌》。歌曲反映了“清澈的溪畔,纸坊街头团结着一群流浪的儿童”,不怕饥寒穷困,顽强地学习,勇敢地斗争,基调激昂奔放,节奏刚健明快,如进军战鼓鼓舞人心。

那么,张寒晖又怎么造开了纸呢?据他的学生李仲林回忆,张寒晖每到一地都注意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向他们学习方言。他经常和竞存中学所在的纸坊街的老乡谈天说地,一聊就是几个时辰。纸坊街是一个小镇,有许多手工造纸作坊,供应陕西西部各县。工人干活时,要长时间用木棍搅拌纸浆,边搅边唱一种劳动号子,直到深夜。张寒晖以劳动号子为基调,编写出《纸工歌》,把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抗战内容写进去,教给工人学生去唱。抗日战争期间纸张十分缺乏,他发现纸坊街造的那种土纸只能用毛笔书写,不能用于印刷和钢笔书写。因为与工人打成一片,熟知造纸技术,他就帮助工人革新造纸工艺,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用当地盛产的麦秸造出了可用钢笔书写、绘画质量较好的纸,群众称之为“寒晖纸”。 1941年 8月下旬,张寒晖离开凤翔到达关中地委所在地马栏,还开办纸厂,研究用马莲造纸,解决了边区用纸的困难。

张寒晖在凤翔两年多时间,创作了 30多首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和抗日救亡的歌曲,这是他一生创作歌曲最多的时期,他和当地群众制造的“寒晖纸”,作为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极好见证,同样不朽。

“蝶皇”王冰如:功成名就听逆耳之言

齐白石的虾好,徐悲鸿的马好,黄胄的驴好,此乃过去画界共识,还有人画的蝴蝶好,人称“蝶皇”,此人就是宝鸡扶风籍女画家王冰如。

王冰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享誉陕西画坛的一位画蝶大家。她字凌云,又名蝶玉,扶风县段家镇银窦村人,系同盟会会员、辛亥老人、民国首任扶风县知事王诚斋之女。王冰如自幼喜欢绘画, 1930年考进著名画家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后因淞沪战争爆发,她离开上海去兰州省立女子职中教授美术,其间,曾两次在兰州举办画展,引起画界瞩目。

1936年,她回到故乡银窦村,采集制作蝴蝶标本,专心研究画蝴蝶。抗战胜利后,她在西安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以蝴蝶、花鸟和仕女图为主,由于精于国画花卉、蝴蝶,画技精湛,蝴蝶形象逼真,画风清新秀丽,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展出作品销售一空,“蝶皇”的绰号便由此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有感于祖国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的盛景,她接连画出《东风吹到万花开》《白孔雀牡丹》《百蝶舞春图》等知名作品。 1953年,她的蝴蝶花卉作品参加全国首届美术展览,1959年,她创作的《玉兰杏花图长卷》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在西北五省市联展中,获得极高的评价。 1964年,她的《牡丹蝴蝶图》赴东欧、北欧展出,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976年,她创作了悼念周总理的作品《塞玉图》。1985年,她以 78岁的高龄举办个展,展出作品 142幅,成为她一生艺术事业的总结。

据说,上世纪 80年代有一次画展,陕西某大学的一位生物系教授看后“挑刺”说:“王冰如的蝴蝶只画了蝴蝶的一半。”这话传到了王冰如的耳朵里,她一定要见那位教授。教授不知其目的,吓得不敢见她,当然最后还是见了面。

事后,王冰如这样说:“因为他是一位昆虫生物专家,他说我的蝴蝶只画了一半,我相信他说的自有他的道理。我只有见了他,才能知道另一半蝴蝶在哪里呀。”“蝶皇”的话,反映了一名画家对艺术应有的态度。

“陕西梅兰芳”王天民:毕生反串只为台下观众

陕西省已故著名秦腔演员王天民先生,演了一辈子的闺阁花旦角色,有“陕西梅兰芳”的美誉。

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不容易,男演女的反串更是不易,王天民走上这条路,和他自身的先天条件有莫大关系。

王天民字子纯,岐山人, 10岁时考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受业于秦腔名旦党甘亭、陈雨农;初习小生,后来老师们看他身段、扮相和嗓音条件都不错,就让他改了旦角。他 12岁首次登台主演《柜中缘》就技惊四座, 14岁时接连主演了《会真记》《螟蛉案》《蜜蜂计》等剧目,一跃跻身名角;又先后主演《复汉图》《颐和园》《蝴蝶杯》《少华山》等戏,出色地塑造了阴丽华、赛金花、卢凤英、尹碧莲、王素云、林黛玉等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少女形象,成为当时最受观众欢迎的秦腔旦角演员。

1932年、 1937年,易俗社两次去北平演出,王天民受到平津戏剧界、新闻界的一致好评。一位行家在北京《全民报》上撰文说:“若此伶久居旧京,改唱皮黄,恐怕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当退避三舍。”天津《大公报》说:“尤其是主角王天民的细腻表演,不独拉住不少戏迷,并且把许多和戏剧素无缘分的人,也都吸引住了。一般人都众口同声地赠他一个‘陕西梅兰芳\’的称号。”据说,王天民在《颐和园》中饰演赛金花,轰动京华。住在天津的赛金花本人,也赶到北平去戏园观看。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带上自己的行头和头套,亲自去后台为王天民化妆,进行指点。在北平他还受到荀慧生、马连良等名家的指点和帮助,使他的表演“脚下手式,更见考究,嗓音尤感清雅缠绵”。

北平演出归来后,他在西北秦腔界的名声更大,而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无论唱腔,还是表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王绍猷在《秦腔记闻》中,说他表演的“哭”有根有梢,有因有果,有起有落,感人肺腑;表演的“笑”,真实含蓄,甜媚耐看。戏剧评论家封至模用“腻”“娇”“细”三字概括他的表演,认为他脱尽秦腔火气和豪壮之俗,唱做俱佳,形成了缠绵细致的流派风格。

1952年,他应邀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的代表剧目《入洞房》被制成了电影拷贝,他的许多优秀剧目被录了音。但此后他身患疾病,长时期无法登台。

1962年,易俗社纪念建社 50周年,应广大观众要求,时年 48岁的王天民,扶病勉力演出了他的拿手戏《入洞房》,再现了那个颦笑娇嗔、眉情目语的卢府千金小姐。不料“三笑”绝技成绝响,这一次竟成了他的“告别演出”。此后,重病缠身的他再也无力登台了。

王天民 58岁时病逝。回顾他的反串生涯,他曾说:“我们戏曲演员,不管是演小生还是演花旦,只要站在台上,都要给观众带来快乐。”

“帽翅功”创新者王集荣:台下十年功演活老须生

以耍帽翅、弹胡须等“绝活”闻名的已故秦腔艺人王集荣,出生在长安县,成名于眉县人民剧团。

王集荣的“绝艺”之路是苦学、苦练,再向他人学习,再创新;幼时在咸阳民义剧社三年苦学,打下了唱功基础。17岁时他转入西安集义社习须生,经过五年苦练,唱、念、做、打各门功底长进很快;22岁时开始和人搭班演戏,走南闯北,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出实践。 1951年他加入眉县人民剧团,此后,在眉县人民剧团一直演出到生命止息。

1963年,眉县人民剧团赴省参加戏曲调演,演出历史剧《澶渊之盟》,王集荣饰演寇准,打破了秦腔原有模式化、套路化的表演方式。在该剧《踩雪》的重场戏中,王集荣运用走寸步、磋步、跷步、推步等表演踩雪,用耍“相翅”“蟒水袖”抒发人物内心感情变化,以此三个表演上的绝招,把寇准郁而不躁、稳操胜券的气魄勾画出来。

王集荣的表演艺术,灵活融洽,不拘一格,提袍、扬袖、弹须、抬足等动作干净利落,矫健优美,这在《祭灵》中得到充分显示。你看他在舞台上前走后退,大回转,边动边舞,通过走碎步、磋步、摆髯等动作来表达角色的内在感情,台下观众但见“刘备”头上的白菱花和面排、胡须哗哗颤动,宛如江水随波荡漾,恰似大雪纷飞飘扬,把个触景伤情、隐而待发的刘备,刻画得入木三分。“帽翅功”乃秦腔特色,演员利用耍帽翅来表达角色心理活动。耍帽翅完全由脖颈及后脑勺控制,须刻苦磨炼方能运用自如。但王集荣表演起来却与众不同,他把用力的要点,从脖颈部改在脚趾上;把摇帽翅时背朝观众改为面向观众,使观众很难看出动作之间的变换。他耍帽翅,单摇、双摇,左动右即静,右摇左即停,可谓拈之即来,运用自如。

他生前常对学生讲:“要想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就必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勤学苦练才是他的最大“绝活”。

新闻推荐

市区金渭路上一空调销售店开业 店家顶风燃放鞭炮惹人怨

本报讯上月起,宝鸡市发布《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打击非法销售烟花爆竹的通告》,包括金台、渭滨等县区在内的禁燃区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12月25日,市区金渭路一家日立变频中央空调店为庆祝开业,竟...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