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庵里村:里仁为美的家风代代传本报记者 于虹

宝鸡日报 2017-12-15 22:22 大字

岐山县凤鸣镇庵里村古称官村,它背倚七里原, 面临雍川原,雍水河将村庄环抱,在该村段形成了天然景象“九道弯”,岐山八景之一的“资福烟霞”也出自这里。清朝宰相瑞常及康有为的老师吴郁生的墨宝都曾出现在村中,村规村训“里仁为美”成就了庵里村的传奇风情。在这块土地上,很容易发现诗情画意、民风淳朴的答案和密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村落。

历史上的“菴营古镇”

12月 13日,记者来到位于岐山县城以南 6公里的庵里村。村子中央正在修建亭子,伴着机器作业的轰鸣声,工人们正紧张施工,铺设路面、运输建材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而另一边,村民们在打扫门前的卫生。

说起庵里村的历史,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军利说,村子的历史有多久?没人说得清。村史馆里与村子相关的几通石碑,斑驳残缺的样子似乎诉说着历史。石碑下方写着“完泽 *皇帝曲律皇帝圣……”能查到的是元武宗曲律汗,石碑上方则是蒙古文,至于写的什么也没人看懂。明万历《岐山县志》中记载,“元代于此处修建道观‘资福宫\’,时人以道长名号俗称符太师菴,简称菴里,包括沈家营、周家台、王家台三个自然村。”

那么“菴里”是不是现在的“庵里”呢?周军利说,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村子一直叫菴里,后来因在网上录入村名的时候,大家发现“庵”比“菴”好输入,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庵里村了。

在明朝,由于这里有山有水,庄稼地里年年丰收,不少人迁了过来。其中也包括凤翔知府沈缙,他和家人举家迁到菴营,由于沈缙一家人是湖广武昌府江夏县人,懂得酿黄酒,家里就在村子里办起了沈家黄酒作坊。

慢慢地村子发展越来越大,再加上村子的集市物品种类齐全丰富,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到这里来购买所需物品。渐渐地形成了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场,村子的东西两边建起很高的城楼,中间的街道则是集市。东城门上镶有“菴营古镇”石刻,西边则挂着“里仁为美”石匾。遇到灾荒,周边村落受灾,更要在这里来购买物品。当地流传着“嫁女要嫁菴里,菴里水哗天地”顺口溜。随着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就划分出三个自然村。

对于“菴营古镇”是否存在,还有另外一些说法。

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因 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部将李文忠第六营在雍水河畔屯兵而得名,而

庵里村当时属于凤翔府资福里,沈家留下的碑文上也记载这里称为“菴营”;而从留下的遗迹来看,菴营古镇城门外,属于典型的城防构建,四周均为高崖,只有东西两边是城门,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屯兵。

不少村里的老人还曾见过古城门,可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城门也慢慢消失了。

明代祖案记录一段历史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村口的沈家祠堂,门前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墙面也被粉刷一新。村民说,这是 2016年修缮的。

走进沈家祠堂,迎面的墙上挂着画在布上的祖案,最高处是一对身着明代官服的夫妇,而往下则是清代装扮的五个人,两旁是一列一列的牌位。周军利说,这就是沈家祖案,家族里老人过世后,要在过年祭拜祖先时,在庄严的气氛中将逝者的名字写于祖案之上。

记者细看发现,在最高处写着明朝沈一得,至于谁是沈一得沈家人也说不清了,只知道沈家某一代先祖是明代凤翔知府沈缙。

对于这块保存完好的祖案,周军利说,其实,在修缮祠堂之前,祖案一直都没有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祠堂修缮完成后,村里的一位老人才从家里拿了出来,被家族供奉于此。

在一块道光三十年的沈家祠碑碑文上,可以找出一些端倪,说的是

他们的先祖是湖广武昌江夏县人,明代万历年间举家迁到这里……这些都与沈缙的身世相符。

说起沈家先祖,村民都特别自豪。沈缙在凤翔任府台三十多年,政绩卓著,造福一方。他重视兴业利民,先后组织群众兴修川口河水利工程,为白村、尹家务、齐村一带农民解决了土地灌溉问题;后又带领广大农民兴修斜峪关水利工程,使眉县、岐山等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保证,而这条“沈惠渠”一直保留至今。

离沈家祠堂不远,就是周家祠堂。这座建于清同治元年的祠堂,100多年来基本保存完好,祠堂墙壁上壁画精美,正厅大堂上悬挂着“凌云堂”木匾,依稀看出周氏家族当年的辉煌。

周军利说,周家虽然没出过什么大官,但《周氏祖训》《周族家风》被视为传家宝保留至今。勤诵读、正心术、立品行、躬节俭……这些家风家训一直教育着村里每一个人。为了让后辈永远记着这些,他们把这些格言都打印出来挂在村史馆的门口。

村里还保留着“里仁为美”石匾。论语《里仁》篇写道,“子曰:里

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这四个字被庵里村村民视为村规村训,也是在这四个字的影响下,庵里村民风淳朴,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

清末名人在此留墨宝

周军利说,在沈家祠堂前还曾挂着一副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瑞常写的对联。联曰:“宣赞德猷敦劝嘉礼;流播天泽发挥人文。”上款题“子辉一兄军门属”,下款署“芝生瑞常”,钤白文印“瑞常之印”,朱文印“芝生”。

先说说这位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瑞常。瑞常,道光十二年( 1832年)参加壬辰恩科殿试,高中二甲第七名。在此之前,能列二甲前十名的蒙古人凤毛麟角。瑞常考中全国第十名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职。一个个饱学之士,为清王朝立下了卓越功勋。

瑞常是清朝有名的三朝元老,是赫赫有名的蒙古宰相; 1871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清制不设宰相,成为大学士即曰拜相。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日记中所提到的“瑞相”“瑞芝生”便是瑞常。同治十一年( 1872年)三月十七,瑞常病逝,清廷赠其“太保”衔,谥“文端”,入祀贤良祠。

那么能让宰相亲自赠予对联的“子辉”又是何许人?村里人说,先祖曾在清末时到宁夏固原任过把总(武职正七品),在凤翔当过知府(从四品),其祖案两侧一直悬挂着这副对联,但“子辉”其人,他们亦一无所知。至于为何瑞常题赠给他们先祖,或者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也都无从得知。

从对联上可以看出,“军门”是清代对提督(武职从一品)的称谓,以后逐渐演变为对较高品级武官的统一客套尊呼。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上看,都没有“子辉”这个名字。

周军利说,如今这副对联的复制品挂在沈家祠堂,而真迹在上世纪 90年代,被看守的村民 20块钱卖掉了。

除了瑞常的对联外,村里还有吴郁生为王五峰题的碑。说起吴郁生,不少人会觉得陌生,其实他就是康有为的老师。

吴郁生是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年 )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康有为曾拜其门下。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为出其门而不再重用吴郁生。及至西太后死,其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辛亥革命后,返苏州故里,迁居三多桥巷。

王五峰是谁,村里人同样也不知道,至于碑为何会在村里,周军利说,这通石碑一直在资福宫里收藏着。

新闻推荐

用精湛的医技再造新优势(二)—— 宝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输血科、病理科走笔

检验科?勇当百姓健康的侦察兵宝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是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医技科室,随着人民医院内儿医技综合楼的投用,检验科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医院添置了...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