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呛儿菜◎叶丛

宝鸡日报 2017-12-05 18:03 大字

每年一入冬,娘就要从老家带给我一坛特制的家乡菜。这是一种味道非常独特的野菜,翠绿的茎叶,挤压在陶罐一样的圆坛子里。揭开坛盖,一股浓浓的芥末味直钻鼻子,呛得我眼泪唰地流下来,连打了一串喷嚏。

“呛儿菜”在哪里?在老家崖畔的坎坎塄塄上,在五婆六婶的坛坛罐罐里,在娘年复一年的冬日劳作中。这是西府农村最不起眼的一种野菜。它没有油麦菜光鲜靚丽,也没有“雪里蕻”高大洋气,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分”也没有,单凭它原生态、接地气的“呛劲”和香辣俱全、耐人寻味的口感,成为一代一代家乡父老冬菜里的上品。霜降一过,田间地头的“野芸芥”被染了一层青紫,没有了苦味,却多了些菜辣,霜杀过的“野芸芥”如同上了一层釉子,冬阳照上去,一片油光。尤其在雾气散尽、瑞雪初霁之时,在薄霜或浅雪的田地里,四处可见寻绿的老少和挖菜的女子。一立冬,家家煮拌“野芸芥”,搬缸洗瓮做呛菜,满村庄飘散着芥末的呛香。

“呛儿菜”属于野生芥菜,家乡人也叫它“野芸芥”。野得没了“规矩”,没了“形象”,只有“隐姓埋名”,寄身于柴草夹缝,兀自生长。在专家眼里,它是庄稼的羁绊、蔬菜的异类,恨不得斩草除根;在文人眼里,它是不入流的贱草,有成语“视如草芥”为证;而在中医眼里,它是一味食疗佳品,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将这种野生芥菜变成“呛儿菜”的工序并不复杂:洗净沥干,煮熟,拌上热油炝过的芥末,捏成菜疙瘩,入坛即可。“呛儿菜”耐存贮,不怕冻。这种菜看上去不起眼,但吃起来颇刺激,是苞谷糁子的绝佳就菜。夹一筷子“呛儿菜”入口,浓浓的芥末与菜香立马直冲鼻腔,俗称“上楼”,得赶快填一口苞谷糁子,方觉酣畅。因挖菜的时辰、蒸煮的火候和芥末的拌量不同,十家“呛儿菜”就有十个味。村里早饭时的“老碗会”,男男女女托着满老碗的苞谷糁子,把自家的“呛儿菜”端出来显摆,任由大家插箸共享、品评,是为当年一景。

当年我上高中,每天早餐都是一个样:苞谷糁子就萝卜条。偶尔就一次“呛儿菜”,男生女生无不为之欢呼雀跃,学生灶如同过年一般热闹。但“呛儿菜”是限量的,一碗苞谷糁子灶夫只给夹一筷子。为能多夹一筷子“呛儿菜”,我们极尽拥挤插队之能事。因为这段经历,我对此菜多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别样情怀。

“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此乃苏轼任职凤翔之后,回味当年“蔓菁菜”“呛儿菜”时所发的感叹。在城市生活多年,工作之余,我也曾携妻女上山挖野菜,或驱车到秦岭脚下、渭河两岸的生态田园采摘蔬果,却始终没有发现“野芸芥”。我曾打电话咨询老家的兄弟“呛儿菜”的做法和技巧,“你就别费那事了!野芥菜只在老家的地边长。水土原因,你即使做出来也不是咱这个呛呛味。你想吃了咱娘做,娘老了做不动了还有我们。”这番话,让我如同吃了一口“呛儿菜”,泪眼婆娑,百感交集。

人一生咀嚼百味,有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我要感谢娘和她的“呛儿菜”,因为这一“呛”,让儿永远记住了家乡的味道。

新闻推荐

地铁17号线昨开始“打洞” 首台盾构机成功始发

昨日上午10时,随着盾构机刀盘徐徐转动,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首台盾构机在九江北站——白佛桥站(站名全为工程名)盾构区间左线顺利始发,这是成都轨道交通首次在全区间全断面砂卵石地层采用直径8....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