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语丝
编者按
秦腔起于西周、源于西府,历来深受西北地区群众喜爱,对中国戏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 10日,是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报小记者走进市戏曲剧院,与国家一级演员仝凤琴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感受秦腔的独特艺术魅力。一些小记者还扮装体验了一把秦腔表演,并对这一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本期我们择优选登部分小记者的优秀习作,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参加这次活动后的心得体会。
秦腔背后的故事
新福园中学七( 10)班吕卓尔
6月 10日,是全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生在秦地,身为秦人的我,这一天有幸走进了“宝鸡市戏曲剧院”,领略到了秦腔的魅力。
听剧院的老师讲,秦腔发源于陕西,现流行于陕、甘、宁、青、新等西北五省,其中以我们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2006年秦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在当天的参观学习中,我有幸被安排了角色,体验了一次扮装上台。我扮演的角色是妇孺皆知的包拯——北宋有名的清官,断案不徇私情,人称“包青天”,他的脸谱属于花脸中的大花脸,颜色主要为黑色,代表了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化装的过程很煎熬。要先用油彩在脸上画出脸谱,每一笔都要恰到好处,色彩反差要鲜明、讲究。那油彩的气味很刺鼻,初涂者会感到很不适。穿戏服也有很多讲究,为了撑起穿在外面的官袍,里面必须穿由棉制成的马甲,鞋虽然是增高的,但里面是斜坡,走路不能抬得很高。若逢天热演戏,可真是要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忍耐力……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这次学习体验,让我真正懂得了那些传承秦腔文化的叔叔阿姨们那份执着、敬业的精神,也为我们秦腔今天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信心。
感受秦腔的魅力
大庆路小学三( 2)班郭昱杭
讲解秦腔知识、示范表演技艺、教授戏曲动作、展示戏曲服装和舞台道具,为小记者扮装…… 6月 10日,我们小记者团走进市戏曲剧院,体验秦腔表演艺术感受秦腔的独特魅力,从而热爱和弘扬民族传统戏曲艺术。
当天,市戏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仝凤琴和剧院演职人员,一起为小记者扮装,还给小记者表演了秦腔唱段,让我们过了一把秦腔瘾。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秦腔表演的不易,因为他们在台上为了将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炎热的夏天也要穿着厚重的衣服,头上的道具也要好几斤重,而且脸上画的油彩味很重,气味刺鼻。
练功场墙上贴着这几句话:外练形内聚神,四功五法须精通;冬披星夏戴月,袖翎袍翅显神功。这正是他们在台下人后辛苦练功的真实写照。
一次有趣的体验
虢王中心小学六( 2)班雪一卓
今天,除了老一辈人会静下心来听秦腔,年轻人很少听秦腔了。然而,我却一直对秦腔很好奇。 6月10日,我们宝鸡日报小记者来到市戏曲剧院,亲身体验秦腔,我感到很开心。
当天,我很荣幸被选为体验者。因此,我早早就来到剧团化装。化装时,人要一动不动。我旁边的小记者,他的装全是用彩油化上去的,刚化到一半,他就说气味太难闻,有点想吐。还好,化装时我没有不适。
一个小时后,我们的装都化好了,这时,其他小记者们也都陆陆续续来了。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换上了华丽的戏服。就我扮演的周瑜而言,光衣服就穿了好几层,先穿了一件立领的棉背心,然后套了一件武将服,最后再在外面穿了一件宽大的袍子,头上用黑纱布将头发包住,然后才戴帽子,帽子很重,为了防止掉下来,还用一根带子在脑后紧紧地系住。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得意
极了,我神气地在屋里走了几圈。可好景不长,我的头开始隐隐作痛,人也越来越热,忍了一会,我感觉自己的头痛得要爆炸似的,好想让妈妈给我松一下系的带子。可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些戏曲演员,他们平时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也要这样子全副武装,还要演唱并带动作,他们不是一样都坚持下来了吗?而我仅仅是把自己装扮了一下,和专业的戏曲演员相比,真是不值一提。于是,我暗下决心:别放弃,我也可以坚持下来的,最终我坚持到了活动结束。
通过这次的秦腔体验活动,我的感触很深,收获也很多,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够坚持,就一定会成功,我坚信!
我当秦腔小演员
经二路小学四( 7)班李坤钰
6月 10日下午,宝鸡日报小记者来到市戏曲剧院学习、体验传统戏曲艺术——秦腔。
1时 30分,我和其他四位小记者,已经坐在了戏曲剧院排练厅的长椅上,因为我们要当戏曲小演员!我心里又兴奋又紧张。我扮演《虎口缘》中的贾莲香,虽然是体验,但从上妆,到头饰、到戏服,一点都不马虎。
首先是用白色的油彩把整个脸抹白,眉毛不见了,嘴巴也看不见了!“啊!这是谁呀?我都不认识自己了,看起来好吓人!”小记者张楚儿大声说,我们互相看了看,都哈哈地笑了起来,扮装的老师亲切地说:“别心急!上装要分好几步,最后就会有神奇的变化了!”说完,又在我们眼睛周围涂抹粉色的油彩,每涂一层,脸上的效果就会不同,我不停观察镜子里的自己,我要见证神奇!半个小时过去了,最后一道装才开始画,首先用黑色的油彩画眼睛,老师画得很慢,不停让我抬头,向上看,向下看。终于,装画好了!整个脸红里透白,五官精致,我的眼睛看起来好像大了一倍。接下来缠头,上头饰。老师拿了一根一米多长的黑带子,围着我的头一圈一圈地绕,然后又在头上绷了一个黑发带,并系上带子……我记得一共绑了五层,我觉得我的头都变大了。老师拿出一个黑色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整套亮闪闪、五彩斑斓的簪花,老师一件一件取下来,插在我的头上,我的心情顿时好激动!这些头饰,我只在电视上见过,今天真的戴在我头上,好开心!一个、两个……我头上的簪花足有几十个,我迫不及待地看了看镜子里的我,满头造型各异的花儿、珠儿……尤其是正中间的大凤簪,一根根凤尾,层层叠叠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凤嘴中还含了一串串吊坠,轻轻一动,吊坠晃动起来,特别好看。我还没看够呢,老师又拿来了一身粉色的绣花戏服,还有一双带红缨子的绣花布鞋,等我全部穿戴好,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感觉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特别兴奋!
可好景不长,在分组练习唱词的时候,我已经头疼难受,满身又热又困。等唱到“珠泪落”时,我眼泪真的快掉下来了,我头疼得什么也唱不出来了,老师关心地问我:“难受吗?不行就把头饰取下来吧?”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难过地点了点头,老师又一层一层帮我把头上的装饰全部取了下来,老师说她们一般上装后要扮 3个小时呢!我一听,觉得当一名戏曲演员真不容易。我也越来越觉得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今天的扮装体验,让我又笑又哭,不仅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戏曲知识,也让我体会了干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以后我要多锻炼,做一个能吃苦、不怕苦的人!
走进剧院学秦腔
陈仓路小学四( 1)班王卓飞
6月 10日是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天,我们宝鸡日报小记者来到市戏曲剧院,用眼睛、用耳朵、用手、用心感受秦腔的魅力,对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下午 2时 30分,我们小记者来到市戏曲剧院的排练大厅,首先,仝院长向我们介绍了秦腔的历史和基本概念,使我知道了秦腔的源头与核心就在咱们宝鸡的凤翔、岐山一代。还使我了解了秦腔的“四功”和“五法”。仝院长边讲边示范动作,我们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现场,有位演员叔叔还给大家唱了一段丑角戏,赢得了场内小记者和家长的阵阵掌声。然后,我们分成六个小组分别和演员学秦腔,演员每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学一句。大家从唱腔到眼神、表情、动作,都学得有板有眼、做得有模有样。最后,演员叔叔又一一介绍了秦腔的伴奏乐器,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戏曲演员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造就舞台上的精彩。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还知道了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瑰宝。我觉得我们应该把秦腔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爱上秦腔,让中华大地处处洋溢着秦腔的味道。
学唱秦腔
千阳县启文小学一( 1)班王子柔
过去,我在老家的庙会上看过秦腔戏,不过那个时候我什么也不懂,只是觉得他们那些戏服和花脸看着很有意思。 6月 10日,我和小记者团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宝鸡市戏曲剧院,开始了一场对秦腔的探秘。
这里的老师告诉我们,秦腔是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在 2006年秦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师还给我们讲了秦腔的四功、五法,其中四功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为中心的一种艺术,讲究形神兼备;五法是手、眼、身、法、步,是戏曲表演的五种技法。最后我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秦腔《三滴血》的片段。
老师说,秦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有人去传承和发扬。我想,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唱好秦腔不容易
东四路小学四( 2)班鲁家宁
6月 10日,宝鸡日报小记者走进市戏曲剧院开始采风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秦腔的知识,看到演职人员在台上认真的表演,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
这么热的天,他们顶着烈日,穿着厚厚的戏服一板一式都那么的认真,真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有他们这种敬业精神,才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又一台精美的演出,我在这里不由得想对这些无私奉献的演职人员道一声“辛苦了”。
戏曲剧院的老师在教我们唱腔、走步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学习技艺的艰辛和不易。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他们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了下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希望秦腔这门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秦腔事业一直繁荣昌盛。
新闻推荐
藏茶村余家村15日,全市“四好村”建设暨《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推进会上,明确了今年“四好村”创建目标:力争创建市级“四好村”200个以上、省级“四好村”100个以上。提出这样的...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