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白村的华丽“转身” ——记凤翔县横水镇东白村第一书记张同军
“大棚菜增加了收入,水泥路方便了出行,建学校解决了孩子上学难……”昔日贫穷落后的东白村,在一年多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喜悦在脸上流淌,大伙儿说,这些要得益于第一书记张同军的到来。
以“诚心”结“同心”
东白村地处关中北部山麓地带,有13个村民小组、890户3335人,其中贫困户102户335人,属省级贫困村,村情复杂,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渠道窄,加之村干部年龄偏大,干事创业激情不足,发展缺乏“主心骨”,村里工作一直停滞不前,成了典型的空心村、落后村、贫困村,迟迟摘不掉“穷帽子”。
2015年8月,受组织委派,在县委办工作多年的张同军,来到东白村担任第一书记。
初来时,大多数党员和群众都觉得“这么年轻的县上干部到底能干啥?”张同军俯下身子融入到东白村这个大家庭,怀着一颗诚心每天出现在村院农舍、田间地头,与农户拉家常、问困难,村民们开始接受了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村干部也发现,“张书记”不仅平易近人,还能言善语,老宁家的矛盾说开了,老张家的纠纷化解了,农户间的心结也打开了;听了他的发展思路,议了精准脱贫的举措,贫困群众看到希望了,干群关系也和谐了,在脱贫攻坚这件大事上,大家的“心”终于凝结在一起。
光说还不行,脱贫摘帽必须要有一批带动力强的好产业、好项目,要有扑下身子务实苦干的激情。“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在与村班子深入研究、听取各方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张同军提出了“抓产业、优环境、攻脱贫、强组织”的工作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两年摘帽子,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激发了广大干群的热情,一场脱贫摘帽、争先进位的战役在东白村打响了。
以“耐心”解“疑心”
东白村历史上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一直以来分散经营、规模小、附加值低,群众纷纷放弃种植、外出务工。张同军认识到,只有发展“标准化、集约化、优质化”的新型设施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才是全村蔬菜种植转型升级、群众脱贫致富的出路。他大胆提出了“发展设施蔬菜大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思路。
要改变村民们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大田粗放种植模式,谈何容易。村民起初都担心种植设施大棚蔬菜投入大、风险高,有的不愿种植,有的抱着观望的心态迟迟下不了决心。张同军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解新型设施蔬菜大棚的好处、市场前景、扶持政策。耐心细致的动员,解开了村民的疑惑。
为了解决“融资难、管理难、配套设施难”的问题,张同军穿针引线,东白村组建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绿丰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牵线搭桥—自愿流转—集中开发—分户管理—全程服务”的土地流转模式,重点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入股经营、发展蔬菜大棚,走出了“合作社+农户”的脱贫致富新路子。为解决设施建设资金难问题,他多次到涉农部门汇报争取,“软磨硬泡”来50多万元专项资金,又积极到金融机构对接洽谈,争取扶贫贷款180余万元。
在他和村干部的努力下,全村建设设施大棚蔬菜种植基地2个,新建蔬菜大棚42座,吸纳57户、193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前期入股的贫困户已拿到了首批分红,户均增收5000余元。
以“恒心”赢“民心”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这是张同军的真情担当。他把群众当亲人,解难事、办实事,带领全村先后投资350万元完成了12个民生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用水、用电、出行等难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七大工程”,累计投资153.5万元整修、硬化道路4公里。牵线搭桥,引进民办幼儿园,解决了80多名幼儿上学难问题,并协调为每名幼儿每期减免学费100元。还组织开展义诊、培训、资助等活动,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97件,争取县工会帮扶14户群众,落实危房改造16户。
“要不是张书记,我还在穷窝子里打转转哩。”“要不是张书记,我母亲看病的钱还没着落哩。”走进东白村,处处能听到村民对“第一书记”张同军的称赞。
新闻推荐
近期,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饮料、糕点、肉制品、乳制品、粮食加工品等5类169批次样品,不合格样品5批次。监管部门要求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并责令企业查清产品流向,...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