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现场 乡医王凤谨:群众认面孔,不认白大褂

陕西日报 2015-06-08 22:22 大字

    本报记者 许梦婷 实习生 许瑶

无编制、无职称,51岁的乡村医生王凤谨,在凤翔县陈村镇中心卫生院,已经当了整整22年的“临时工”。然而,这位“临时工”却是周围十里八乡的红人,谁都知道,看病要找王大夫。

“要被群众认识,必须要耐下性子。当医生以来,可能到第七八年的时候,群众才认可你,觉得你是个大夫;到十年左右的时候,群众才会承认你看得好,是个好大夫。”回忆起自己的行医生涯,王凤谨感触良多。1989年,大专毕业的他,先后在宝鸡市及凤翔县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在1993年来到了陈村镇卫生院,并在这里扎下了根。他用良好的态度、精湛的技艺以及为群众解忧的心,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记得十年前的一天,王凤谨接到一个需要急救的病人,当时医院救护设备并不齐全,病人情况比较紧急。他摸了摸病人,发现已经呼吸困难甚至停止,于是他顾不上太多,赶忙口对口做人工呼吸,最终将病人抢救了过来,结果没想到却给自己传染上了肺结核。

“自己给自己抓药、看病,吃了8个月的药。”提起往事,王凤谨只是笑着说,卫生院缺人,自己也不想请假,要不然就没工资了。于是他一只手扎吊针,一只手给病人搭脉、听诊,然后让身边的人帮忙写病历,就这样一直坚持到自己肺结核痊愈。而以前到了收获庄稼的季节,村上农作物如果收成不景气,经常会有两口子因为家庭矛盾而喝农药。有一次,从早上到下午,王凤谨一共接到了7位洗胃的病人。自从他进入乡镇卫生院,忙碌的生活就从未停歇,食堂师傅都知道,“王大夫的饭得给他留着,准点肯定来不了。”

在对医术的研究中,王凤谨也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行医多年,他发现乡镇医院缺中医专业,为了满足村上病人的需求,他便自学中医知识,努力变成“万金油”,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百姓病痛。他的努力群众看在眼中,记在心里,逐渐将他当成了最信赖的医生。

“现在他每天的门诊量就有50人左右,病人一来就说找王大夫,王大夫今天不在,这病就不看了。”陈村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建峰提起王凤谨,也是连连称赞,“有的病人做体检量血压,别的大夫给出的结果还不信,非要找王大夫再做一次,说是王大夫量得准。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说明群众是打心眼里信任王大夫。”

尽管他的医术有口皆碑,但由于种种原因,却难以获得正式身份的认可,始终是卫生院的临时聘用人员。由于没有编制,王凤谨至今无法评职称,也无法享受到一些应有的考核、福利。每年县里评选先进也无法参选,提到这件事,他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上却显露出遗憾的神情。每年正式员工一同前往县医院健康体检时,王凤谨也只能留在医院上班看病,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感觉自己被落下了。”不过,这些情绪并没有影响他的医德、医风,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一直积极奉献在基层一线,面对病人他始终耐心解答,积极服务。

“待的久了才能感觉到,百姓来看病,认得就是你这个人,而不是白大褂。现在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得到卫生院的认可,作为医生一直为群众服务下去,这些就够了。”王凤谨笑着说。

新闻推荐

凤翔紧抓重点项目促跨越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李志红陈伟)今年以来,凤翔县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跨越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目前,总投资160.2亿元、年度投资51.1亿元的5大类92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9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66.3%,...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