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发现战国至汉代古墓葬16座 墓主身份或与古羌戎有关

宝鸡日报 2019-01-15 09:30 大字

?战国时期M13随葬品

本报讯精美铜镜、战国铁剑、绳纹陶釜、五铢钱币……1月13日,记者从市考古研究所获悉,凤县双石铺镇大坪村抢救性考古发掘已完成。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模和随葬品初步推断,其战国时期的墓主身份可能与古羌戎有关。据了解,此次发掘对研究凤县地区的民族迁徙及古文化有重要意义。

凤县双石铺镇大坪村发掘地点,地处嘉陵江北岸二级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本次发掘利用GPS确定勘探墓葬位置,基本掌握了墓葬的方向、形制、结构、深度等信息。经过近两个月的科学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共清理古墓葬16座,其中竖穴土坑墓4座、洞室墓11座、砖室墓1座。洞室墓形制由竖穴墓道、踏步式阶梯、二层台、洞式墓室组成,84件(组)出土文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器、兵器、货币等。

据主持本次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介绍,此次发掘墓地以战国时期墓葬为主,共15座,墓向以南北向为主,按照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两种,其中洞室墓数量最多,共计11座;汉代时期墓葬1座,墓向为南北向的砖室墓葬。

市考古研究所专家表示,在商周至秦汉时期,凤县是古陈仓道的必经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原、巴蜀与甘青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此次发掘的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所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多为竖穴土洞墓,葬式均为屈肢葬,无腰坑,墓葬中带有踏步式上下阶梯,有的墓葬墓主头部铺有料姜石,与同时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墓葬形制、葬俗迥然不同,经初步分析,战国时期的墓主或与古羌戎有关。本报记者王星

新闻推荐

宝鸡市建成首家公益诉讼警示教育基地

本报讯有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有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基地,近日,凤县检察院为了从源头上预防行政违法,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水平,率...

凤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