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聚焦 农民变股东致富有奔头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凤县农村发展活力

陕西日报 2018-12-20 07:23 大字

本报记者吴莎莎通讯员刘涛

“我们村的人现在既是新股东又是上班族,日子越过越红火了。”12月3日,凤县黄牛铺镇三岔河村的李立明说,今年2月村里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投资39万元发展食用菌种植,全村66户村民入股19.35万元,经过8个月的运营,10月8日首次分红就发放了3万余元分红款,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

像三岔河村这样的村子在凤县还有许多。今年以来,凤县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7月,全县注册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66个,注册资金15142.52万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5383人,率先在宝鸡市实现行政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全覆盖。“三变”改革试点村覆盖9个镇31个村,占全县行政村的近半数。

通过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凤县农村产业得到发展,农民增收有了长期保障。截至今年8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达到了73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2%。收入的增加,让农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看到了“股份农民”的无穷魅力。

全面统筹

做好顶层设计促改革

地处秦岭腹地的凤县,过去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根本无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怎么改革?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为了激发农村活力,让小而杂、小而弱的个体农户经济实现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使农村群众获得稳定增收的致富途径。2017年9月以来,凤县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联系点制度,层层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县指导、镇主导、村主体”的责任体系,并在结合外地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凤县改革“十步工作法”,并严格按照“十步工作法”逐步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积极开展创建标准化经济组织建设活动。

去年10月,凤县决定在全县聚力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百日突破行动”,制定下发《关于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凤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筛选确定了35个村进行试点,为全面推行改革探索经验。针对有些村不知道如何改革的问题,凤县相关部门深入9个镇进行指导,实现了督查指导全覆盖,并下发《关于开展“三变”改革村企结对大联姻活动的通知》,筛选66个企业与66个村结对子,积极搭建“三变”改革承载平台。凤县还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支持“三变”改革,及时给县级和镇级试点村,脱贫攻坚村各拨付50万元、10万元、30万元,作为村集体入股启动资金。

为了让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凤县还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的经营主体。该县坪坎镇坪坎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组建了由劳务工程服务队、产业发展服务队、农业生产服务队等6支服务队构成的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由村里的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带头建设花椒试验田等,发展林麝、生猪、土蜂、土鸡养殖。村劳务服务队组建当年,就承揽了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挣到了8万多元的劳务费。

联股联心

产业发展有动力

“以前把土地流转出去,农民获得一次性收益,他们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只关心能拿多少钱,却从不管地种得好坏、产了多少。”凤县县委书记张帆说,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通过股份的纽带,让农村群众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使“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解决了产业发展“谁来带动”的问题。

同时,该县把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结起来,农民关注合作社的生产和利润,合作社也关注农民的技能提升和增收,实现了农户和经营主体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今年初,凤州镇邓家台村全村336户1153名村民加入了经济联合社成为股东。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该村重点在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探索实施“村民积分制+集体经济收益激励”的管理办法,以量化考评提升村民的精气神。

邓家台村党支部书记李琴告诉记者,他们在管理模式上采取“人手一册、一人一档、一事一记”的办法,对村民每次参加集体劳动和公益活动的次数、时长进行打分,积分结果由村民、经济联合社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签字确认,每个月进行汇总,集体经济收益按照村民积分结果比例进行分红,从而让村民真正从思想上变“钱物送上门”为“劳动能挣钱”。

这项制度实行后,邓家台村的村民对发展集体经济信心十足,齐心协力建成了百亩花椒园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厂,并与甘肃的一家公司签订了150亩牡丹种植协议。

多赢互利

“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凤县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66个行政村全部注册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共界定成员数68570人,登记股金15142.52万元,清查货币资金6518.68万元,固定资产3.13亿元,资源性资产542.2万元。对农村各类资源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后,吸纳贫困户入股,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开发村集体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合作社、龙头企业、村经济组织成员实现“多赢互利”。逐步形成了经营主体拉动型、新兴产业发展型、特色产业主导型、乡村旅游融合型、“三金”保障型、田园综合体带动型等一块块“试验田”,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只有把拳头攥起来才有劲,若是依靠个人单打独斗,我们村也不会有这样的产业规模。”凤县平木镇西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勇感慨地说。据了解,2017年底,西山村依托村上的凤县畅收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村189户村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成为股东,村集体新增股金30万元。2017年底,合作社按会员入股本金的10%为100多名会员共分红7.6万元。

截至2018年9月,凤县有40多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了产业,有9个村共计给群众分红25.88万元,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新闻推荐

从吃饱饭到户均资产300万的“共富梦” 来自“陕西第一村”40年改革发展的调查(之二)

东岭村在发展中,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义,从制度上保障村民收入增长。——走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之初,东...

凤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