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围绕“扶志”“扶智”“扶德” 为9346名贫困人口谋求致富之路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凤县全力实施“三联两包”共同行动,让全县98个单位2420名党员干部联村、联户、联企,结对帮扶40个贫困村、3383户9346名贫困户。他们扶贫扶志又扶智,让众多的贫困人口甩掉了“穷帽子”。仅2016年,凤县就实现937户3074人脱贫。
扶贫先扶志 村民昂首齐奋斗
“贫困户的脱贫标准是什么?”主持人话音刚落,不少群众举起手,争先恐后地回答。舞蹈、朗诵、说唱、快板、秦腔……凤县采取文化下乡,用文艺表演的形式,在活动中穿插脱贫攻坚知识问答,目标直指“扶贫扶志”。
这只是凤县人“扶贫先扶志”的常规手段之一,两年多来,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扶志武器”,上演了一出出文化扶贫的“大戏”。
文化扶贫离不开嘴和笔,凤县除了坚持日常宣讲外,还创新扶贫手段,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开展了“进农村社区、讲中国故事”活动。一个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脱贫故事,经过干部们的嘴,传递到了乡亲们心里。几年来,全县百余名宣传干部走遍了全县各个角落,开展宣讲活动近千场,听众超过上万人次。与此同时,他们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通过报纸、电视、手机、墙报等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脱贫方法,介绍脱贫故事,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之志。
贫困户要“立起来”,离不开帮扶。为了帮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凤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近百名爱心企业家通过他们牵线搭桥,成为帮扶贫困户的生力军。宝鸡现代农林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该县凤州镇马鞍山村签订企地扶贫基地共建协议,让村里的86户贫困户通过在花椒基地务工、带资入股和出售农副产品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依托“智慧农村”平台,组织种植、养殖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录制视频资料,给群众送去“精神大餐”、“信息大餐”,帮助贫困户脱贫。
典型是最好的教材,凤县留凤关镇喇嘛泉村的文化广场上,曾经的贫困户王海明正在讲述自己发展土鸡养殖的脱贫故事,乡亲们的阵阵掌声中,有赞许、有钦佩,更有“他行我怎么就不行”的反思。
近年来,凤县树起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50多个,通过进村入户宣讲、电视播报、科普大篷车宣传、文艺巡演、观看脱贫攻坚专题视频、庭院说事会等各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激励贫困户自觉自醒。
这些扶志之策就如同凤县大山里的致富“金果”大红袍花椒,清幽之香飘进贫困户的心里,只待春风起时,就是满园的希望之果!
培训“长智”产业
“用智”挖掘村民致富潜力
面对许多贫困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先天不足”之处,对症下药最为关键。为此,凤县把培养贫困人口的致富技能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多措并举,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端起新“饭碗”。
凤县红花铺镇永生村村民刘虎强和妻子兰永玲开办了农家乐,经过半年多运营,生意兴隆,旺季每天接待五六桌客人。一年前还是贫困户,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如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
2017年,凤县整合资源,把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扶智”的主要手段,广泛开展了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肉鸡养殖、果树修剪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0多场次,开展中式烹饪、商品营销等项目培训10期,举办SYB创业培训4期,推荐贫困户子女参加陕汽集团和宝鸡技师学院培训。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挖掘“致富能人”、鼓励“能人大户”带动,建立县级就业扶贫基地10个,镇级就业扶贫基地21个。宣传推介公益性岗位,组织开展招聘会,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248人,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483人。
文化+扶贫,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让凤县上万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凤县的马勺脸谱、刺绣、剪纸等文化产品很有特色,县上的文化部门依托县内“核生祥”等文化商品加工企业和凤县职中,对贫困户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免费进行山核桃工艺品加工、马勺脸谱绘画、根雕根艺制作等技能培训,让贫困户也赚起“文化钱”。
“旅游+”让当地100多名贫困群众依托县内景区提供的工作岗位领取固定工资,实现了脱贫。还有贫困群众在景区周边、美丽乡村办起了农家乐,也有的成了周边饭店的老板或者服务员。在河口镇,110余名镇、村基层干部与200多户贫困户、700余户一般户结成网店“小二”,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将小组内贫困户和一般户生产的蜂蜜、花椒、木耳、核桃等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让电商扶贫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贫困大都因为缺少文化,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才能从根子上消灭贫困。为此,凤县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农家书屋遍及全县66个行政村,每天借阅各种图书的群众络绎不绝。同时,分布各个乡间村落里的文化广场,不仅成为人们的精神“会所”,还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大山深处的永生村成了知名的旅游村之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村上自费两万多元购买了一个多功能移动式舞台,经常在假期或周末举办文化活动,村民和游客同台竞技欢歌乐舞。一些贫困户在舞台边支起了山货摊,也是满面春风。
扶德育新风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想过上好日子,“德”字是关键。凤县创新扶贫手段,把“扶德”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举措,培育出追求上进、自强不息的社会新风。
凤县以“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为主基调,在全县大力开展以好乡风、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新风”建设活动。还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建好一个农家书屋,用好一个村广播室,建设一个村文化活动场地,有一条乡村文明街,有一个善行义举榜,有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个道德讲堂,有一整套村规民约,评选一次“十星级文明户”,表彰一批“五好文明家庭”等内容为主的“十个一”创建活动。
通过现身说法,举办道德讲堂,观看励志影片、文艺汇演,入户宣讲、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等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弘扬优良传统,开展移风易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民风建设。
围绕一个“德”字,凤县在文化扶贫中,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最美凤县人”、“感动凤县人物”、“十星级文明户”、“百名孝子”、“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各具特色的评选表彰活动,用典型带动贫困户,用榜样激励贫困户。凤县还通过“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建设村史馆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张张暖心的照片、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件件充满了温情的棉衣棉被……在凤县文化扶贫中,凤县宣传文化系统先后组织了上百次的“我们一起奔小康”、“邻里相扶”、“爱心帮助”、“百企千户结对帮扶”等志愿扶贫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弱有所扶、困有所帮、急有所解、危有人救的社会正气。
扶志、扶智、扶德,文化扶贫拓开了凤县9346名贫困人口的幸福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揭晓,市公安局、凤县检察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近年来,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他们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在着力打...
凤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