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贡米绿洲之上的沧海一粟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5-16 01:22 大字

湿地张掖赛江南裴明星摄

张掖市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乌江贡米科学化栽培,按照老传统种植的乌江贡米颗粒饱满、稻谷金黄。王将摄

五月是乌江贡米的插秧季节,稻农在一排排稻秧中注满收获的希望。宋进林摄

乌江贡米精包装产品展示,让百姓再次唤醒了舌尖上的乡愁。宋进林摄

黑河水宛若一条条碧蓝的玉丝带,带着雪域的柔情和奔放,用慈母般的甘醇乳汁,绿了草原,肥了牛羊,孕育了张掖绿洲的富饶和繁荣。陈冈摄

谢晓军张全义李梦卿

出世者曰:指间一沙,即是世界。

入世者云:沧海一粟,足养苍生。

位于河西走廊的古城张掖,是一块苍天厚爱的绿洲沃土。它因祁连山的天然佑护,地域广袤,水草丰茂,土地肥腴,自汉代戍边设郡以来,屯田垦植、耕作农业的脚步就从未停止,故而物产丰富、积粮有余。在谋求温饱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张掖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素有甘肃“米粮川”之称。因季风吹拂、四季鲜明,张掖既有北地脊骨的塞上风光,又有江南神韵的秀丽景色,“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是其经典写照。所谓宝地自有美产,张掖亦不例外,其中乌江大米,就是斯地出产的传统农业特色产品,是遗落在塞外绿洲上的沧海一粟。

一、乌江大米,宝地美产

回顾历史,为生而作,为食而劳,始终是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华夏先祖围绕图温饱、谋生存的主线,始终走在优化汰选食物的道路上,追求食物量大质优是终极目标,而凡能进化传承的品种,必是物竞天择的珍品。在五花八门的食品中,五谷(稻、黍、稷、麦、菽)既是决定温饱的关键,又是养身康健的主食。五谷当中,稻米为首,中国则是水稻的故乡。中国水稻的主产区在江南,曾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所以水稻被封建王朝称为“安民镇国之宝”,在粮食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北人好面,南人则米。几千年来形成的南北两大农业布局,一是黄河流域以麦为主的旱作农业,二是长江流域适宜种稻的稻作农业,造就了“南米北面”这一主食格局。中国考古发现显示,水稻种植改良,约有9000年的历史,仅我国发现稻谷遗址就有12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其出土的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昭示着稻文化在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

水稻性喜湿热,多在南方种植。据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53亿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晏子春秋》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稻则不然,其适应性强,在西北旷野,若气候温热,亦可落水生长。甘肃是塞外宝地,像一块巧夺天工的碧玉,镶嵌在西部崇山峻岭间,又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勾勒出大漠草原的雄奇伟岸。这里汇集千姿百态的山川河岳,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之外的全部地貌。

这里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甘肃能种水稻的地方,有靖远黄河沿岸、临夏大夏河岸、张掖黑河沿岸。其中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甘州区,因两山夹峙,河流遍布,逼似江南风光,美称“塞上江南”,为甘肃水稻集中产区之一,面积最多时保持在5万亩左右。虽然面积不大,但如星罗棋布。而往往物以稀为贵,西北稻米名声俱佳,其中乌江镇所产水稻,以品质优良著称,史上为皇家贡品。

丝路重镇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斯地由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黑河湿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组成,汇集雪峰冰川、戈壁沙漠、丹霞丘陵、湖泊湿地、绿洲沃土等奇观于一域,其中祁连山、黑河水与张掖古城是“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诗意组合,而水稻为这幅水墨画卷平添了一抹靓丽之色。

张掖稼穑历史悠久、闻名丝路。西夏占据河西时,“耕稼之事,略与汉通”,黑河流域的张掖绿洲和额济纳屯田区都成为西夏的重要粮仓。《金史·西夏传》载:“甘、凉各有灌溉,土境虽小,能以富强,地势使然。”至唐以来,张掖农业日益发达。陈子昂在《上武后疏》中分析道:“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盗,内得以营农,取数年之收,可饱士百万,则天兵所临,何求不得哉!”以至于到了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说:“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阖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

史上之西域,为世界文明重地,是丝路文明的融汇之所。玉门以西,葱岭以东,皆为西域之地。河西走廊位于丝路中段,是通向西域的咽喉孔道,进为兵家用武之地,退为稼穑屯垦之所。因此,谁占据河西,即可捍卫西域;谁经营河西,则能睥睨中西。历史上的统治王朝,既全力逐鹿中原,更不忘经营西域,推行屯田策略,为国家长久计。这一点,唐人陈子昂考察张掖后,在《上武后书》中说:“甘州屯田广夷,仓庾丰衍,地广粟多,所积四十万斛,瓜肃以西,皆仰其诨。”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农业的国度,能种水稻的地方,多为鱼米之乡,是富庶文明的代名词。

二、乌江贡米种植史,就是一部古代版的有机农业耕作史

甘州区乌江镇位于黑河中游,紧依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其地形为纺锤状,从东到西沿黑河分布,其西北方向有一片沙窝,残存着二座神秘的古城遗址,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长约10公里,史称黑水国遗址,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寺院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宝地”之称。数千年来,这里地势低洼,河汊密布,水草丰茂,其东南又有湿地湖泊,是东去西归的必经之地。

清乾隆朝钟赓起所修《甘州府志》载,黑水国其地在唐为巩囤驿,元为西城驿,明则称小沙河驿。黑水国与乌江隔河相望,选择在黑水国建城,应该是与斯地灌溉便利、农耕丰硕有关。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置觻得郡,乌江在羌谷水之滨,汉初为“匈奴觻得王所居”。《太平寰宇记》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置张掖郡,治所觻得,在城西北四十里,即乌江所在地。

乌江是甘州人文领域的一枚脚印,斯地因水而名,因人而文,因地而兴。千年的黑河水,涵养一脉文化之根,留存多处文化遗迹。镇中央有座古堡,名曰魁星楼,已逾三百多年,夯土为基,青砖围砌,木构两层,雕梁画栋,四檐高挑,气势雄伟。四周悬挂名人题写的“鱼米之乡”“古阁重光”等匾额,乡野之民素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奉仰之情。斯地百姓弘文重道,既有举族敬仰的祭圣宫,又有祈雨求神的玉皇庙,与塔儿渠首、黑河渡口、磨坊遗址等文物遗存,构成乌江一段段美丽的故事传说。

据地方志记载,甘州所产水稻有粳、糯二种,生长期长,品质特好,是大米中的精品,但又以乌江堡所产稻米最为著名,自唐以来列为贡米进献朝廷,也成为军粮储备的首选。《旧唐书·郭元振传》载:“武后长安元年,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这是乌江种植水稻最早的记载。《元史》记载,董文用以中兴省郎中身份到河西督垦,开渠引水,从中兴(今银川)引进稻种,仿宁夏之法种植,视为改进水稻种植良法。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甘州、高台等地采购军粮,订购乌江大米千余石,备以收复新疆。民国时,张掖稻米不断恢复壮大,除供足自用外,输往兰州、武威、敦煌、新疆等地,年产约63000余市石。

明清时期,张掖水稻种植沿黑河流域迅速发展,形成东至甘州城北靖安,西到高台县西北的黑泉、罗城,绵延二百里的水稻产区。在中国万千稻米品种中,乌江贡米能脱颖而出,有其不可复制的优势。其一为水,祁连雪水孕育的黑河,出莺落峡口后,大部沿主河道流淌,小股则渗透地下。因乌江地势低下,海拔在1412米-1500米之间,是全区六大泉水溢出带之一,至乌江,黑河水又涌出,其中路家老湾至今仍有万眼泉水汇聚,形成数条支流。乌江水之富足,在甘肃首屈一指。而雪泉之水,冰清玉洁,种植水稻得天独厚。其二为土,乌江是一块因水而生的福地,水润之处皆为湿地,占其全境三分之二,湿地土层中厚积腐质物,其色黄中透黝黑,黏稠而不失疏松,多为潮平土、潮立土,面积约有8000亩,多在平原村、东湖村地带,为水稻所独喜。据地质勘测,这里硒元素高出正常值的2倍,为河西走廊富硒地带,是优质农产品绝佳生产地。其三为光,张掖地处北纬38度,光照时间足,昼夜温差大,乌江水稻生长周期180天,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是南方普通大米的两倍,使稻米直链淀粉降低,有机干物质增多,稻米不佐菜肴,而香气四溢。其四为纯,河西走廊为南北两山夹峙的孔道,外来物种与病毒不易入侵,乌江水下土壤中天然肥料充足,使得水稻品种纯良,几无病虫害侵扰,不需要施化肥喷农药,为天然绿色环保食品。能四者兼具者,全国产稻区绝无仅有,足见乌江贡米之金贵。而甘州金花寨小米与金南瓜之所以驰名全国,也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说起乌江贡米,必提白、黑芒稻,这是传承千年、不被同化的古老稻种。麦有麦芒,稻有稻芒。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田园诗云:“泉清土沃稻芒早,县古林深槐瘿高。”乌江白、黑芒稻,其芒长约半寸,如人之发须,其米有一红线贯穿全粒,为其迥别众稻的鲜明特征。纯正的白、黑芒稻米体长个大,外形独特,晶莹剔透,宛如籽玉。米香浓郁,入口筋柔,不仅是封建王朝皇家御膳房的上等美味,也是千百年来百姓舌尖记忆中的乡愁。河西走廊多以面食为主,稻米是稀缺之物。当地百姓煮米时,多用柴火灶,架一口铁锅,将稻米以清水淘洗入锅,放水略多,先武火烧滚,后文火焖煮。待稻米七八成熟,汤中漂起一层浮油——这是乌江贡米的精华,即可将大米与多余米汤分离,以小火沥干米中之汤,然后用葱花炝油入饭,其状莹莹如珠,其色白绿相间,其味香芬四溢。一锅白米饭,无须下饭之菜,难忘入口之甘;一盆白米汤,混沌不失清香,常饮体健身轻。

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应时取宜。传统种植白、黑芒稻,讲究“五老”之说,即老时间、老地块、老品种、老把式、老方法。所谓好米有道,稻亦有道,古法耕种,好米天成,这是乌江贡米品质誉延千年的奥秘。乌江贡米种植选地多在地势低的近泉眼处,一则灌溉方便,二则地力肥沃。待头年稻米收割之后,稻农就结队而往,从甘州南山荒滩上,采集叫“黄茅头”(绿肥)的植物。其草颗粒多肉、纤维素大,以车载驴驼运到田里,立冬前深翻埋土发酵沤制,来年即为优质底肥,能培肥地力,又绿色环保。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分后灌水入田,平整田畦;四月谷雨泡种育秧;五月立夏前后即可插稻。至七月入暑水稻拔节期,农民又将苦豆子(学名苦参)割来抛撒入稻田,用脚踩入稻根旁,作为绿肥供稻吸收。至十月寒露前,挥镰收获稻穗。这种以草养稻、绿色种植的原始之法,无不闪烁着农民耕作智慧的光芒。所以观察乌江贡米种植生育史,就是一部古代版的有机农业耕作史。

三、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乌江水稻种植进入黄金期。1954年,乌江农业合作化运动深入开展,第九区(贾寨村)农业合作社成立,是张掖县最早的农业初级社,其中水稻成为合作社重点发展的农作物。乌江水稻种植的繁盛期,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1985年,乌江乡政府从宁夏引进水稻插秧技术和水稻新品种,当年试验7亩成功,次年开始推广。1987年11月,张掖市委、市政府在乌江乡召开表彰大会,对插秧水稻夺高产的合作社和农户进行表彰。1989年,张掖市委、市政府在乌江乡管寨村召开推广插秧稻现场观摩与经验交流会。1990年,张掖市被列为水稻基地建设市县之一,省农牧厅投资60万元用于乌江治理盐碱潮化地,促进水稻生产发展。并从日本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水稻平均单产比水育密植稻增产150公斤。为保证该项技术的迅速推广,张掖市坚持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试验、示范和推广三结合,研究、培训和生产三结合的“三个三结合”工作方法。1991年9月,北方地区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现场会在乌江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州市、黑龙江省及日本的92名代表参加会议。1995年,乌江大米被国家国内贸易部冠名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并颁发证书,乌江贡米声名鹊起。

据张掖市农科院原生态高质农业研究所所长郑荣介绍,她曾带乌江贡米及国内驰名的另外三类大米前往北京一家权威专业食品营养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发现乌江贡米硒含量为4.52微克/100克,另外三类大米的硒含量均为3微克/100克;乌江贡米维生素B1含量为0.13毫克/100克,其它三类大米都仅为0.02毫克/100克。其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均比其它地区要高出许多。据原乌江镇副书记宋进林介绍:2010年开始,由于制种玉米面积产值逐年上扬,许多村社实施排阴治碱项目,部分水田改为旱田,改种制种玉米,水稻面积逐年缩减,而传统的乌江老品种水稻近乎销声匿迹。到2015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已不足百亩,一个繁衍千百年的优良品种濒临消失。乌江大米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难道就这样让它悄然消失?

传统农业是农耕文化的根。乌江贡米的遭遇,引起了张掖市、甘州区的高度重视。2015年,原甘州区政府区长张玉林现场调研后做出安排,提出“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指导思想,对乌江贡米进行全方位复兴发展。由张掖市农科院牵头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随即展开,把乌江贡米纳入保护农业生态、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范畴,在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适当引导,保证传统农业占有一席之地。提出“南有花寨小米,北有乌江大米”口号, 采取引种和淘换的方式,把品质好、有市场的留下来,乌江贡米提纯复壮,按照原种、原物、原地、原生态、原方法、原规律的保护原则,对农村多年来有影响的老品种进行统一留存、恢复壮大,确保乌江贡米这个“沧海遗珠”不流失。

平原村农民赵学兵是乌江贡米的现代传承人。老赵年已50多岁,种植水稻30多年,是村里的水稻土专家。2016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赵学兵牵头成立张掖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公司,以每亩700元的地租流转耕地500亩,建起乌江贡米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核心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恢复乌江贡米品牌,重树“鱼米之乡”盛誉。公司以赵学兵家庭成员为主,承担开发乌江贡米系列产品,目前共推出3个系列的乌江贡米。于当年11月18日,由乌江镇党委、政府主办,张掖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了“乌江贡米”产品推介会,标志着濒临失传的“乌江贡米”将再上百姓餐桌,仅2016年销售1000吨,销售额达300万元,每斤均价在15元以上。

乌江贡米是传统农业的代表,是甘州水稻的灵魂,“乌江稻浪”曾为甘州八景之一。宋代诗人董嗣杲《稻花》诗云:“四海张颐望岁丰,此花不与万花同。香分天地生成里,气应阴阳子午中。”明代甘州行太仆寺卿郭绅《观刈稻》诗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诗歌生动描述了古甘州稻米丰收、田家安居乐业的景象。民国诗人罗家伦有《咏五云楼》诗:“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是对古甘州水乡的真实写照,而古甘州乌江堡则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同样发端于黑河水的金鳟鱼,是近年来与乌江贡米齐名的美味。是地低温、富氧、净洁的冰雪泉水,养育出金鳟肥腴的肉质,观之赏心悦目,食之味道鲜美,常有一鱼半烧烤、半煲汤之两吃做法,是不可多得的西北美食。一袋米、一条鱼,滋养了世代乌江子民,勾勒出古镇农业底色,入围甘肃十大魅力乡镇,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名不虚传。现代诗家王洪德诗赞:“秋雨朦胧入夜凉,千顷稻谷始归仓。东湖钓出金鳟贵,不输江南鱼米香。”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耕文明是世人心中最深的乡愁。乌江镇认为,发展传承乌江贡米,品的是味道,吃的是情怀,看的是诗意,种的是心意。2017年,中科院院士、植物遗传生物专家张启发考证,用原生态法种植的乌江稻米,是世界遗存时间最长的水稻品种之一。近年来,保护老品种,抢救性繁育白、黑芒稻两个“沧海遗珠”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乌江贡米正在申报国家地理商标,有望年内命名、成为金字招牌。在张掖这块绿色沃野上,乌江贡米不但再续中华老字号品牌,亦成为当地现代农业的“绩优股”。相信,传承千年的乌江贡米,惠泽千秋百姓,在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家园的路上,定会越走越长、再续辉煌!

新闻推荐

甘肃省将对11县区 进行义务教育督导评估

西部商报讯记者熊园昨日,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获悉,甘肃省将对平凉市崆峒区、靖远县、古浪县、通渭县、渭源县、宁县、西和县...

靖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