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民生】爱上蔬菜 扎根乡野 ——记杨志啸和他的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

甘肃日报 2018-05-09 03:11 大字

本报记者 文洁 刘秀芝

大学毕业回乡创业

暖春四月,草长莺飞,靖远县东湾镇的蔬菜大棚里满眼翠绿,绿油油的茄子苗、青翠欲滴的硒砂瓜苗,个个长势喜人。

“这几天气温低,棚里的温度和湿度要特别注意!”“这批硒砂瓜苗长势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棚了。”在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志啸时,他正和妻子杨晓珍查看茄子幼苗的长势情况。

今年33岁的杨志啸,中等个头,戴副眼镜,外表斯文朴实,言谈举止之间透着沉稳和老练。杨志啸兄妹4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蔬菜种植。2004年,他考入兰州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在工业设计领域施展抱负,但大三寒假期间的一次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杨志啸说:“大三寒假期间,二叔家因为一次施药不当致使整棚黄瓜干枯,血本无归。后来听闻其他农户家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当时就想,全县要好几万亩的蔬菜大棚,如果因为类似的原因导致减产减收,那乡亲们得有多大的损失呢?”此后,他就将理想坐标定位在发展农业技术这条道路上,大学毕业后,杨志啸毅然放弃了在城市的优厚待遇和发展机会,回乡创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08年7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杨志啸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和妻子杨晓珍一起远赴山东寿光蔬菜病虫害防治协会学习实践,边学习边做销售。凭着创业的激情和极强的学习能力,短短9个月,杨志啸已系统地掌握了蔬菜病虫害防治、育种、种子推广、温室育苗技术和田间管理等知识。

2009年4月,回到家乡靖远县后,杨志啸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并把创业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蔬菜医院,就是蔬菜的植保和管理;另一个是蔬菜种苗培育。

钻棚钻成个蔬菜专家

创业本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路。资金短缺、没有场地、家人反对……对杨志啸来说也是如此。但不管有多困难,他和妻子从来没后悔过、退缩过,坚信会成功的。

他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创立了靖远县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蔬菜医院),专门为蔬菜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可开业一个多月,蔬菜医院无人问津,这让杨志啸犯了愁。思来想去,他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乡亲们的认可。只有让菜农们尝到“甜头”、赢得信任,蔬菜医院才有出路,杨志啸决定主动出击。首先从“钻”蔬菜大棚开始。每到一座大棚,从蔬菜苗木的生长、挂花到结果,他都要挨个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和菜农沟通,帮助解决。“为了给蔬菜看病,我都是挨个棚转,一天至少要进棚入户15家,忙的顾不上吃饭,包里装个饼转一天是常事。”杨志啸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个月田间地头“帮、传、带”,杨志啸给蔬菜“把脉问诊,开方治病”的真本事逐渐在菜农中传开了,携带蔬菜病样前来问诊的菜农络绎不绝。有一次,一名叫李晓阳的菜农因棚里的辣椒叶片大面积萎蔫而心急如焚。这是辣椒马上要发生死棵的征兆,以往发生这种情况,农户们往往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辣椒大量减产甚至绝收。杨志啸发现这个问题后,认真研究“病情”,经过10多天的施救,棚里的辣椒病情稳住了,菜农的收入有了保证。李晓阳激动地拉住他的手说:“你可是我的恩人呐,没有你,我们全家一年的生活费、娃娃的学费一共三四万块钱就没有着落了!”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幕,杨志啸到现在还透着高兴。

在蔬菜医院经营的过程中,杨志啸发现当地菜农种植的苗木品种不优化、抗病性弱、蔬菜收成没有保障,品质也上不去。于是,他又瞄准了蔬菜种苗培育这个大市场。

2012年,杨志啸筹集资金120万元在撂荒的盐碱地上建起了12座育苗大棚,对90多个蔬菜品种进行了对比种植试验,最终甄选推广出优质、高产、高抗病的蔬菜品种。“通过嫁接技术培育出的黄瓜,产量高,抗病性强,生长周期可以延长至10个月,相当于延长了五倍的生命周期,而且黄瓜的产量高,口感也非常好。”杨志啸自信满满地介绍起他的种苗培育。如今,合作社育苗基地已扩大到78亩,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种苗不仅能保证周边市县菜农的需求,还销往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

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杨志啸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他没有忘记尚未脱贫的乡亲们。庆阳市合水县板桥镇是杨志啸参与的扶贫点,“通过考察,我发现板桥镇川区的土壤肥沃、取水便捷、气候适宜,又有种植蔬菜的历史,所以我就有了一个想法,发展板桥镇的地域精品——‘板桥白黄瓜\’产业,让农户们一起来重操旧业,种菜致富。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脱贫思路,下一步会按照具体情况分布实施。”杨志啸说。

据了解,4月中旬,杨志啸的合作社已经为板桥镇无偿提供了6000株嫁接白黄瓜种苗以及种植管理所需部分肥料、药剂等。此外,他们还将建立技术帮扶团队,帮助当地蔬菜种植户解决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在后续的品牌培育、市场推广及销售方面,他们都将全程跟踪服务,切实为板桥镇带来发展的希望,带动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与此同时,杨志啸还把育苗基地作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每年交流培训创业人员20多人,成功培育创业创新人才8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10人;累计为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81个,创劳务收入822.2万元。

如今的杨志啸已经成为甘肃省青年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合作社目前拥有农民社员322户,基地面积4.2万多亩,2017年合作社年综合收入达9100多万元。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及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潘家窝窝:潘玉龙将军的归宿地 本报记者 马晓东文/图

将军轶事从闇门方向出靖远县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远就开始上塬。塬上是一处台地,类似于白银境内的白草塬、扎子塬、骟马塬等高地,这处台地背依黄河,面向县城,拱卫着靖远城,这就是有名的河靖...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