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窝窝:潘玉龙将军的归宿地 本报记者 马晓东 文/图

白银日报 2018-05-02 09:28 大字

将军轶事

从闇门方向出靖远县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远就开始上塬。塬上是一处台地,类似于白银境内的白草塬、扎子塬、骟马塬等高地,这处台地背依黄河,面向县城,拱卫着靖远城,这就是有名的河靖坪。

河靖坪深处,一个叫潘家窝窝的地方,埋葬着一位清代将军。这位将军,名叫潘玉龙。今年清明节前夕,记者一行慕名来到河靖坪,拜谒了将军的埋骨处,凭吊他为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一:牌坊最上方是一个竖式石头匾额,上书“敕建”二字。

图二:牌坊中间柱子上的楹联,一侧为“千里山川须在目”,另一侧为“一军甘苦务同心”。

图三:将军墓冢,高大的石牌坊榫卯相连,气势雄伟。

图四:牌坊三楹斗脊,全部由石头组成。

图五:石牌坊柱前后以鼓型石座相护,石座雕刻有花草鸟兽,线条精细,刀工刚劲,图案生动活泼,堪为石雕精品。

《清史稿·列传六十八》中,有潘玉龙将军的传记。从传记中我们看到,在清初的战争舞台上,潘玉龙主要参与了平定吴三桂叛乱和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分裂活动的征讨。

潘育龙是靖远人,早年入伍后,随军到了湖北,在茅麓山参与了征讨李来亨的战斗。茅麓山在今湖北省兴山县西北,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将领李来亨据此抗清达十一年。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集合十万大军围捕李来亨,双方相持数月,最后李来亨部物资消耗殆尽,李来亨与妻、子等全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反清。康熙十三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带兵随经略陕西的莫洛向四川进军,与吴三桂叛军作战。初四日,王辅臣在宁羌(今陕西宁强)杀莫洛,叛走平凉(今甘肃平凉),公开追随吴三桂反清。旋即派兵四处攻掠,今天水以及整个陇右、陇东俱脱离清廷,吴三桂亦派兵从四川北进,欲与王辅臣合兵进据陕甘,清廷震动。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王辅臣攻兰州,因守城官兵内应,城陷。其后,王辅臣连陷定边、秦州、靖边、临洮、庆阳、绥德、延安、花马池等地,吴三桂以银20万两付王辅臣作为军资。在此严峻形势下,康熙帝谕大将军董额、将军阿密达分路速进,恢复秦州、平凉;密檄甘肃提督张勇、甘肃总兵官孙思克、宁夏总兵官陈福、西宁总兵官王进宝等整兵固守防地,前往平凉夹攻。以后,张勇、孙思克、陈福、王进宝各部,成为平叛作战的主力军。

在此期间,潘育龙跟随副将偏图攻打三水、淳化(均在今陕西咸阳市)。后跟随扬威将军阿密达在泾州(今平凉市泾川县)与王辅臣军队作战。当时宁夏道路阻塞,大将军董额派潘育龙前往宁夏,与宁夏总兵陈福的军队会合,途经红河川、白马城等要道,转战七昼夜,抵达宁夏,驻扎灵州,招抚失散的兵众。后来潘育龙听从总督哈占的调遣增援山阳(今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在甘沟口击败叛军,因功升任千总。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由于董额用兵无方,围攻平凉城长达八个月不下,严重影响朝廷平叛战略。康熙再三考量,决定任命图海前往平凉平叛。

三月,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请命攻城。图海不同意,采取围而不打,攻心诱降的策略。平凉城北有一座山冈,叫虎山墩,登临其上,可俯视全城。此处关系紧要,是平凉通往西北饷道的咽喉。王辅臣部署万余精兵护守此冈,用以保障平凉的安全。图海决定先夺虎山墩,随即率大队人马进攻。叛军利用地势,居高临下,清军被迫往上仰攻,死伤累累。战斗相当激烈,清军不顾死伤,步步进逼,杀死叛军总兵二人,兵士被杀或跳崖摔死的不计其数。图海令军士轮番进攻,终以重大代价夺取了虎山墩。潘玉龙参与了夺取虎山墩的战斗,从死人堆中爬出,以功升为守备。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军队进犯牛头山、香泉(在秦岭地区,今宝鸡境内),潘育龙跟随总兵王好问等人击败叛军。十八年(1679年),潘育龙等人攻克梁河关,斩杀吴三桂部将李景才、景文略等人,继而逼近兴安(今陕西安康市),迫使吴三桂部将谢泗、王永世献城投降。十九年(1680年),朝廷追叙潘育龙击败叛军之功,升任他为都司佥书。当时叛将谭弘占据川东,潘育龙跟随总督哈占前往征剿,收复大竹、渠县(今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渠县)等地,因功升任游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潘育龙经陕西总督噶思泰推荐,升任甘州(今甘肃张掖)副将。二十九年(1690年),学士达湖等人出使西藏,返回途中至嘉峪关外,遭到西海阿奇罗卜藏所劫掠,甘肃提督孙思克派潘育龙与游击韩成等人率军直捣其老巢,斩杀四百多人,阿奇罗卜藏逃跑,达湖等人获救。达湖等人返回京城后,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下诏嘉奖潘育龙等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潘育龙前往宁夏防备并征剿叛乱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同年,孙思克奏请朝廷在肃州(今甘肃酒泉)设置总兵以守卫边疆,朝廷于是将肃州改为军镇,任命潘育龙为肃州总兵。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降服清朝的番罕笃与罗卜藏额林臣、奇齐克等人再次叛乱,潘育龙率军前往讨伐,追击到库列图岭,斩杀叛军四十多人,俘虏一百二十人,叛乱平息。

潘育龙征战一生,最为精彩的战斗则是跟随康熙皇帝西征准噶尔大汗噶尔丹。这次战役发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康熙第二次西征。清军三路出击,陕甘精锐为西路,主帅是费扬古、孙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务是截断噶尔丹。此时,八旗兵入关已经半个世纪了,当年的劲旅早已不复昔日的威名,承担作战任务的是绿营军。所谓绿营军,就是清政府收编的明军及其他汉兵﹐以绿旗为标志﹐所以称为绿营。

当时,孙思克所率的陕甘精锐有凉州总兵董大成、肃州总兵潘育龙、宁夏总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长途奔袭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结果在昭莫多同溃退的噶尔丹部相遇,狭路相逢,一场苦战。潘育龙在此战中伤及面颊,并有贯穿耳朵伤。昭莫多之战,噶尔丹战败,仅率数骑逃脱,其妻阿努中枪而死,费扬古派精骑追击30里不及。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分裂战争。这年八月,潘育龙奉诏进京,康熙皇帝亲往探视其伤势,并命御医给他诊治,赏赐给他锦衣一袭,调任天津镇总兵。后追叙他的功劳,授封世袭拖沙喇哈番(云骑尉)爵位。

康熙四十年(1701年),潘育龙升任陕西提督,受赐孔雀翎,进入一品大员序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在检阅固原将士射术时对潘玉龙大加赞赏:“朕巡历诸省,绿旗无如潘育龙兵者。”不久,授潘育龙为镇绥将军,仍然管理陕西提督事务。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巡幸五台山,潘育龙前往迎驾,康熙皇帝亲自作诗一首褒奖潘育龙:“少年勇战启元戎,久任三秦铁石衷。守土防边资壮略,披坚敌阵表彤弓。升平当惜老臣在,竹帛还酬旧日功。白首怡神存硕果,愿期添算荷恩隆。”也在这一年,镇守固原的潘玉龙,对固原城重新加固,加修城楼二十四座,炮台三十二座。从此,固原城因建筑规模宏大、设施功能齐全、地理位置特殊和军事作用重要而冠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美名。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一代名将潘育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年七月,潘育龙病逝,随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赐给随葬祭品,谥号为襄勇。

关于潘玉龙将军,还有不少动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潘育龙出生于当地有威望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潘泽溥乐善好施,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希望他刻苦读书,将来能够继承祖业,光耀门庭。但育龙的伯父却恰恰相反,是一位喜欢舞枪弄棒、骑马射箭的武林中人,练就了一身武功,志在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可惜的是,一次从马上摔下来伤了右腿,不幸致残,壮志难酬,遂入法泉寺落发为僧。育龙小时候随父亲去法泉寺看望伯父,并送上生活用品,伯父也经常带他在法泉寺游玩,给他讲一些武林豪侠的故事。

潘育龙十二岁那年,伯父见他体格魁梧,身手敏捷,一副练武的好身板,心中暗喜,趁育龙来看望他在寺里暂住之际,便教其习练武功。寂静的法泉寺掩映在皎洁的月光下,潺潺的泉水声缓缓传来,育龙在伯父的指导下,闪展腾挪,一招一式,勤学苦练。回家后,他起早摸黑将伯父所教的拳路认真、反复地琢磨练习。说来也怪,育龙不仅膂力过人,练起武来也很入行。每一套拳路,伯父只教一两遍他就全记在心中,再经过数月刻苦练习,便练得功成力就了。四五年的时间,育龙在伯父的悉心指导下,已经学会了十路洪拳、十路弹腿等数十路拳法,而且刀枪剑戟诸兵器无一不通,尤精于骑射,伯父珍藏的一张五十多斤重的铁背雕弓,在育龙手里运用自如,百发百中。潘育龙的父亲知道儿子一门心思全花在了练武上,内心虽然失望,无奈育龙已经练就了一身本领,在兄长的劝说下,就让让育龙投军效力,一展才能去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八月,奋威将军王进宝病逝于固原任所,其子甘肃总兵王用予扶灵柩回靖远安葬,川陕总督希福大将军闻讯十分伤痛,想亲自前往凭吊这位当年征伐吴三桂时的名将和战友,但因路途遥远和公务繁忙脱不开身,就命潘育龙代他赴靖远致奠。借此机会,也让戎马倥偬十多年的潘育龙回家一趟。

九月初的一个早上,潘育龙不顾路途劳顿,径直来到今平川区西格拉滩王进宝将军墓地,依礼致奠,又来到马饮水村王将军家里,向一品诰命夫人、王将军的妻子孙氏转达了希福大将军的问候。晚上,潘育龙和王用予攀谈起奋威将军的往事,直到三更后歇息。第二天,潘育龙辞别了王总兵及王老夫人,向靖远城奔去。

潘育龙回家祭扫祖茔后,便去法泉寺看望伯父,叔侄相见,倍感亲切,说不完的心里话。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伯父虽然苍老了许多,但依然精神矍铄,而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为一位英姿飒爽的将军了。潘育龙和伯父通宵长谈,想把重修关圣殿及法泉寺的想法告诉了伯父,得到伯父的赞许。转眼间假期已到,动身前他将自己所带的一百多两金银全部拿了出来,交给前来送行的乡绅,拜托他们将关圣殿重新修缮,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靖远城修建潘府的事。这里有两个版本,其一说,为嘉奖潘育龙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中建立的战功,朝廷拨付库银在靖远城为其兴建府邸。潘府是朝廷派工部大员御修的,颇为壮观,许多砖雕极为精致,建筑艺术高超。但是,偌大的府邸,在靠西一头,被一巨贾的大店所据,致使府邸不能方正。据传,为把府邸修得方正,远在固原任职的潘育龙曾备厚礼并写信派人与巨贾协商让地,信中有诗一首:“为修府邸费周张,只愁府邸不能方;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人一步又何妨?”这位商贾接信后,款待来人,并给潘育龙复信:“为修府邸来让墙,将军何必费周张?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潘育龙由此知商贾其意坚定,不肯让地,他也就此打住,没有仗势欺人。还有一个版本,是说在修建府邸的过程中,因地界不清与邻里发生纠纷,闹到卫署打起了官司,守备为讨好潘家,弄权营私错断了案子。邻里无奈之下,便给潘育龙修书一封,将详情述说,潘育龙时在固原提督之任,随即派人回家制止了族人的无理行为,并为邻里让出地界。

潘育龙一生好文重士,恤军爱民。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潘育龙受靖邑绅士之请,慨然捐金,命邑人李筠,请来陕西宝鸡举人李一鹏、江西安福才子邹吉方、邑绅贺福等,遍历屯堡,访诸故老,三易寒暑,最终修成康熙《靖远卫志》一套六卷,为现存最早的靖远地方志书。此书为木刻版,甘肃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原版书籍,极为珍贵。

潘育龙病逝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襄勇”,并叶落归根,将他葬在了靖远县乌兰镇河靖坪的潘家窝窝。记者在探访将军墓地时看到,这是一处不大的墓地,在农田的“蚕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们挖断变为农田。石雕残件,东倒西歪,垃圾随处可见。如果不是遗存的石牌坊,以及牌坊后面高大的土堆,我们难以相信这里埋葬着一位名将。

墓地现存有高大的石坊,为清代乾隆时修建。这是典型的敕建石坊,三楹斗脊,全部由石头组成,榫卯相连,石头之间的缝隙清晰可见,但却稳如泰山。最上方是一个竖式石头匾额,匾额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块倾斜的镶嵌在石头块中的竖匾,如同悬挂在牌坊上一般,上书“敕建”二字。令人惊奇的是,匾额一式两体,牌坊背后的形制和正面一样。匾额完全是用石头镶嵌在那里,看似摇摇欲坠,实际却坚固无比。

这是奉皇帝之命兴建的牌坊,所以上书“敕建”。上梁正面书“输忠阃外”,每字双龙相拥,下面有一行文字:“赐镇绥将军仍管陕西提督事务世袭拖沙喇哈番加二级记录一次加赠太子少保谥襄勇臣潘育龙坊”,下方为二龙戏珠石刻浮雕;背面上梁下书“尽锐争先”,梁下款书内容与正面相同,下方为双凤朝阳石刻浮雕。两侧横梁下书“褒封”“恩荣”;牌坊中间的柱子上有一幅楷书楹联:“千里山川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高度概括了潘育龙将军一生的功绩,也是这位名将一生的写照。坊柱前后以鼓型石座相护,石座雕刻有花草鸟兽,线条精细,刀工刚劲,图案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堪为石雕精品,历经岁月的洗涤,愈发显示出其艺术价值。

据传,当年修建石坊时,要将沉重的石梁镶嵌在石柱之上,这可难住了工匠,那时又没有起重设备,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一位长者路过,工匠们上前求教。长者随口说道:“我已经是土拥脖脖的人了(意为快入土的人),哪有什么好办法?”工匠们从“土拥脖脖”这句话里受到启发,以附近的黄土采用堆土的法子,解决了石梁安装的难题。

穿过牌坊,直面的便是将军的墓冢了。这是一座高约5米的封土堆,墓前的石碑、石兽及供桌早已被人盗走或被毁,只留下残存的基座,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有过的荣耀。

环顾四周,这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其下埋葬的潘玉龙将军,以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遗憾的是,我们眼前的潘将军墓,无人祭奠,无人问津,只有苍凉笼罩了这里,也笼罩着曾经的往事,无尽的回想令人扼腕。

但愿有人能记起将军,但愿有实力有爱心的人能整修将军的墓地,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将军,体味一代名将的家国情怀。

新闻推荐

4月23日,靖远县图书馆在钟鼓楼前举

4月23日,靖远县图书馆在钟鼓楼前举办了“世界读书日”活动。据了解,今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的主题是“阅读,与法同行”。活动现场,除了举办读书图片展览和现场办理借书证活动,该馆工作人员向...

靖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靖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