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铁花”永绽放——记景泰“打铁花”非遗传承人张泰儒本报记者 高莎莎 吴晓霞
张泰儒是景泰县“打铁花”老艺人张正胜的长子,他与其他两个兄弟及几位侄子,传承了张正胜老人的“打铁花”技艺。
“打铁花”所需的部分工具本报记者高莎莎摄
张泰儒演示“打铁花”过程本报记者高莎莎摄
祖传打铁技艺
张泰儒自己都不知道打铁技艺在他们老张家传承了多少代,他能说得清得就只有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打铁花”技艺,现在这项技艺已经被景泰县列为民俗文化遗产,这让张泰儒有些始料未及。
现在,除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景泰县会专门邀请他们为乡民进行“打铁花”表演,这项古老的“烟火”表演就这样在乡民们的视野中出现,观看过表演的人们都会被铁花的绚烂夺目震撼。
在张泰儒的记忆中,从他的太爷爷辈开始就一直从事打铁的营生,到他父亲这一辈,修补农具和“打铁花”的机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以前,乡下人都种地,各种铁质农具的使用比较广泛,谁家的农具有损坏或者需要修补,都会来找张泰儒的父亲,靠着这点手艺还能赚几个钱贴补家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弃耕外出打工,村子里种地的人逐渐在减少,加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以往为乡邻焊接农具的活儿也变得越来越少,张泰儒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打铁技艺越来越难以展现,“打铁花”的表演更是难得一见。
铁花蔚为壮观
面对“打铁花”这一民俗文化遗产即将失传的危险,从2000年开始,景泰县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抢救措施。2007年3月,景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芦阳镇访问张正胜老人,协议将其“打铁花”设备予以保存并逐件进行造册登记。随后的几年,又对其“打铁花”的表演过程进行了摄像拍照,并对其他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如今,“打铁花”已成功纳入到白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景泰地区一直有“打铁花”的传承,但对于很多白银人来说,知道“打铁花”这一民俗文化遗产还是在2014年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里面张泰儒他们的表演,当时的表演让众多观众叹为观止。
“打铁花”是一门技术活,打得好不好,关键是要看操作人的技术纯熟程度。张泰儒在他家后院搬出了“打铁花”所需各式各样的工具。包括风箱、熔炉、陶罐、生铁、焦炭、木屑等工具和原料,在他的这套工具前,张泰儒边摆弄边讲解“打铁花”的程序。取材简易,操作简便,其原理就是利用木板击打炽热的铁液和木屑混合物,最后在空中形成四处辐射的火花。在取材的时候,张泰儒告诉记者,一定要用白口铁,就是砸开以后能看到清晰白色断茬的这种铁质,打出来的铁花才够理想。
一般进行“打铁花”表演的时候需要八九个人共同协作来完成,每次进行表演的时候,金花遍地、流光溢彩的景象都会让在场的人沸腾,人们直呼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表演,这也让张泰儒他们这些民俗传承人有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坚持中传承
张泰儒十来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张正胜学习打铁和“打铁花”技艺,那时候就是感觉到很好玩,一时很有兴趣。“铁花打出来以后,感觉天上是花,地上也是花,非常漂亮。”张泰儒这样描述自己看到铁花时的情形。
在随后的学艺过程中,曾感觉到枯燥,并没有原先想象中那么好,也想过放弃,但还是慢慢地坚持了下来。说到自己“打铁花”生涯中失败的经历,张泰儒告诉记者,在学艺的过程中,有一次打的时候事先没有检查工具,结果有一个陶罐破了,铁水全部都漏了出来,发现以后赶紧换了一个新的罐子,又经过了一个多小时重新融化出铁水,铁花最终还是打了出来,就是时间稍微长了一些。谈到这次经历,张泰儒笑着说:“虽然及时补救,就是耽搁了些时间,但当时感觉到太丢人了。”
在张泰儒学习“打铁花”的时候,也跟着父亲学习修补农具的活儿,这在当时也是一门手艺,让他感到比外出打工要自在些,还能赚到些钱贴补家用,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现在,景泰县很重视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张泰儒作为“打铁花”技艺的传人,感觉很自豪。在谈到传承技艺时,张泰儒告诉记者,自家几个兄弟都继承了父亲的技艺,几个侄子也跟着学,不愁传承会断。
如今,烟花爆竹早就代替了“打铁花”这种古老的庆贺方式,民俗艺人的路是寂寞的,但又是令人尊敬的,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传承,我们才能看到璀璨如烟火而又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民俗技艺。张泰儒他们会把民俗文化遗产“打铁花”坚持传承下去,这项民俗文化遗产不会失传,在浩瀚的历史烟海中,这令人欣慰。
新闻推荐
根据产权人马禹良的申请,坐落于景泰县一条山镇705北路229号1幢1—02,1—01,丘(地)号为1,结构为砖木结构,面积为216.24平方米,原(产证号、预告登记证号、他项权证、预售证)景房权证景泰县字第1637...
景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景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