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黍不生到鱼虾满塘——一个盐碱地华丽逆袭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李琴琴施耀花贵富堂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飘香、鱼肥虾壮。对于景泰县五佛乡晋成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的社长周晋成来说,今年秋天的收获让他意想不到。看着满塘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周晋成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满心欢喜。谁都想不到的是,曾经“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地,竟能养出一尾尾鲜活的大虾,盐碱地上养鱼虾不但改良了土地,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麦黍不生到鱼虾满塘,昔日让农民深恶痛绝的盐碱地,如今华丽逆袭,开出了“希望之花”。
”
图为养殖人员正在拉虾网。本报记者李琴琴摄
图为收获的南美白对虾。本报记者李琴琴摄
图为开发中的盐碱地。
本报记者李琴琴摄
五佛乡:变“治碱”为“用碱”,南美白对虾养成了!
在五佛乡现代农业生态示范点,记者看到,曾经弃耕的盐碱地,如今成了盐碱水养虾实验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盐碱地整齐划一,科学划分为虾塘、池塘,在秋天的艳阳里,一片波光粼粼。虽然这些鱼塘和虾塘只有几十亩地,但也给这片盐碱区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这里,就是周晋成的晋成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所在地。
记者了解到,包括周晋成这块盐碱地,景泰县11个乡镇中有6个乡镇位于盐碱区。由于景电工程“有灌无排”,致使地下水位持续抬高,土地盐碱化以每年6000亩左右的速度蔓延,为此,许多农户不得不放弃耕种,因碱制贫、返贫人口已占该县贫困人口的29%。到2015年,全县受盐碱化影响的耕地面积达27万亩,因盐碱化而被迫弃耕撂荒3年以上的土地达6.5亩。耕地大面积盐碱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景泰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到了“盐碱不治、穷根不除”的境地。
周晋成利用弃耕盐碱地开塘养虾的试验获得成功,是景泰县通过推广养殖现代渔业破解盐碱地治理及因碱返贫问题的有效尝试。今年,景泰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多地考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治理盐碱”的思路,决定利用盐碱地渗水发展现代渔业,带动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景泰县1200亩盐碱地完成了华丽逆袭,已建成的盐碱地池塘使得周边耕地盐碱化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效益显著。
周晋成告诉记者,万事开头难,开发盐碱地、挖虾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开始的第一步就难住了他。政府的扶持给了他最大的动力。“每开发一亩地,农牧部门都会提供1500元的补助,还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原来就做过水产生意的周晋成,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自筹资金加固废弃的池塘,重新在盐碱地上发展水产养殖业。今年7月,他引进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进行养殖,充分利用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变“治碱”为“用碱”。通过生物肥水、饲料授喂及精心管理,他投放的5万尾南美白对虾虾苗顺利出栏了,平均规格达60尾每斤,成活率在40%。
周晋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虾亩产可以达到500斤以上,如果上市活虾每斤售价60元,每亩的收入就在3万元,是种植粮食收入的好几倍。这次实验成功,让他对盐碱水养殖业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没有敢投入大量的钱养虾,投了5万尾虾试养看能不能成功。因为这个虾对水质的要求特别严,而且我们的设备和技术也跟不上,都是初次接触海水虾养殖,如今看着满塘活蹦乱跳的大虾,真是没想到,麦黍不生的盐碱地居然还能开发鱼塘,连牲畜都不喝的咸水竟能养殖水产。”
草窝滩镇:“挖塘降水、抬田造地”,盐碱地变丰产区在望。
从五佛乡现代农业生态示范点出来,车子沿着乡间公路穿行,径直来到了草窝滩镇。透过车窗可以看到空旷的原野一望无际,废弃的耕地一片荒芜,成片的芦苇在风中摇晃着,曾经沃野千里的草窝滩如今也是一片荒芜。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景泰县周围连接着腾格里的戈壁荒滩,l974年,景电一期工程建成后,将亘古荒滩变成了百里米粮川,养活了几十万农业人口,还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的脚步,这里也在数年后变成了万顷绿洲。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景电工程没有配套的排水系统,盐水排不出去,沉积在低洼处,导致了土壤盐碱化,许多土地被迫弃耕荒芜,这样的景象在景泰县的草窝滩、上沙沃、芦阳、五佛等乡镇随处可见,许多以种粮为生的农民不得不另谋生路。
开挖排碱渠,种植耐碱作物,多年来,当地群众在与土地盐碱化的拉锯战中顽强抗争着。然而工程治碱和生物治碱两种方式的效果并不明显,盐碱化面积仍在扩大。
在草窝滩镇农渔结合治理盐碱地项目区,记者看到,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盐碱地里不间断地工作着,草窝滩镇正在此处进行抬土造田适耕性试验。按照“挖塘降水,抬田造地”的思路,低洼的盐碱地经过挖掘,盐碱水回流形成池塘,挖出的淤泥堆积在塘埂上,水分蒸发变成田地。在改良后的田地里,工作人员试种了甘啤4号大麦,现已陆续出苗,长势喜人。这意味着,在盐碱地“挖塘降水,抬田造地”的办法完全可行,按照这种思路推广,如今弃耕的盐碱地有望变回丰产区。
一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景泰县平均降雨量增多,但是在水产养殖基地周边的地下水位却出现了下降趋势,这就说明土地盐碱化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效益显现。
截至目前,仅草窝滩示范区开挖水域面积达300亩,建成池塘150亩,投放美洲白对虾26万尾,投放金鳟、红鳟、黄金鲫、中华鲟等各类鱼苗1500斤,本月将正式投放市场。按照市场价计算,每亩鱼塘可实现毛收入9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几个试验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景泰县已经带动30户养殖户发展水产养殖,解决了500人的就业问题。
记者手记:
盐碱地上唱“渔歌”
兼具发展经济恢复生态的双重作用
将荒芜、废弃的盐碱地变为良田,让自己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一直是土地开发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国家在强化政策引导、科研攻坚等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目前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化耕地达2亿亩,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早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盐碱地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大支持力度、协调整合资源、推进治理科研、实施示范推广、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等7项措施,推进盐碱地治理工作。目前国内外对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物理改良、化学改良、水利工程技术改良和生物改良四大领域。景泰县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中欢唱“渔歌”、挖塘降水、抬田造地,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创建休闲渔业主题园区和示范点,大力发展水产品流通和加工业,不仅填补了甘肃省水产养殖领域空白,更实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兼具发展经济和恢复生态的双重作用,具有很强的推广示范意义。
新闻推荐
从市慈善总会获悉,日前,市慈善总会育才助学基金、特困单亲家庭救助金发放仪式在景泰举行。据悉,在此次救助仪式上,景泰县21名家庭困难大学生和22名特困单亲家庭受资
本报讯(记者张萍实习生欧新月)8月24日,记者从市慈善总会获悉,日前,市慈善总会育才助学基金、特困单亲家庭救助金发放仪式在景泰举行。据悉,在此次救助仪式上,景泰县21名家庭困难大学生和22名...
景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景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