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忆母校
□达玉宝
曾经的大安乡(辖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安、正路乡)范围,流传着“鹦鹉山礼仪之邦,石井川文化之区”的佳话。
石井川包括兔窝、石井、大滩、川口4个自然村。所谓“文化之区”的确切涵义,一是这里的确有10多位饱学名流之士,如兔窝村的武绳祖,石井村的颜宗元、王敬天,大滩村的张养斋、张远东,川口村的柏森堂等。二是大滩口学校是全乡唯一一所新学科学校,名流任教操业,锦上添花,令人刮目相看。
校址设在村中,占地约2500平方米,操场、校园各占一半。校园坐落于南端,是民族传统样式,砖木结构的建筑,统一青砖基础,土坯粉墙,泥土封顶,朴素典雅,整洁大方。校门向北,高约3米,宽2米,双扇木门,两边粉墙洁白素雅。大门通道两侧各是长约12米,宽5米的教室,人字梁两流水脊形,东西两端单扇殿门,中间木制立体格式长形窗户,采光充沛。校园东西各建短眉房9间,开间小于教室,中3间连通,为教师办公室,中间木制双扇门,边间“虎张口”窗户,左右6间均为单间学生宿舍。校园外围土墙筑高约2米,与校舍后墙间隔约3米,南墙正中设一砖箍圆门,如坠地明月。圆门不远处矗立一座形如官帽,规格不大的砖窑,见证简易建设之痕迹。
据说,由张养斋倡导,该校于上世纪30年代末兴建。在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上无拨款、物质奇缺、工匠匮乏形势下,张公舍地投资,购买木料,附近富户自愿支援,群众踊跃投工兴建,邀请外地技艺烧砖工匠,以就地发挥、就地取材、勤俭办学为宗旨的一座新学校终于建成。
张养斋,大滩村人,清华大学预科历史系肆业。民国时期曾任宽沟区区长,仕途终止,受聘永泰学校任教。目睹世俗愚昧、抱负兴学,必欲提高民众素质,其夙愿集中反映在所作《校歌》之中:“松山西亘,寿鹿北长,钟灵毓秀出贤良。改进社会,振兴地方。教育须普及,易风易俗除文盲。‘三民主义\’是信仰。”
学校实行全日制、正规化、编班级、新学科,可谓对纵横百里广域施教,是广大学子启蒙的乐园,也可谓高悬崭新文化教育的灯塔。张养斋先后两度任校长,聘请颜宗元、王敬天、柏森堂、徐品三、张克信、冯型宗、达守家等名师任教,开设课程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等,分不同年级适授。突出的是,高年级(五、六年级)语文老师除讲课文外,以讲授《选文》为主,大都是古代文选,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阿房宫赋》《祭十二郎文》《桃花源记》等,也有新学文选,如《林觉民决笔书》《梦见妈妈》等,有的老师还专授《逻辑学》。算术老师张克信,除教懂课本外,为毕业班编制教授《难解100题》。因此,学生的语文、算术底蕴厚实,不仅升学率高,也为生活实用打下良好基础。
为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学校还组织成立学生自治会,由班、级、乡三级组成,委员会设正副乡长,明确分工。每周三下午召开讲演会,各年级轮流指派讲演员充分准备,登台讲演,辅以说笑话、讲故事,锻炼气魄,锻炼口才,交流知识,提高学术,由校长、老师点评,优者表扬鼓励。每周举办一期墙报,刊登文章、诗话、书法、谜语及师长题词、训导,交流学术,鼓励学习。每周一检查老师、学生宿舍及环境卫生,开展大扫除,预防疾病。通常监督学生纪律,调节生活矛盾。1947年至1948年,先后组织寿鹿山旅游和参加景泰县学生运动会。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不定期组织篮球学生赛、师生赛、对外赛多种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活跃学习气氛,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自律觉悟和学术水平。
据忆,新中国成立前六届毕业学生80余人,凡有条件升学者,基本上被高一级学校录取。新中国成立初参加工作者达60余名,占80%左右,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不同岗位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党政机关的田种禾、马负图(改为一兵)、王得天等,科技部门的王进明、薛延祥等,教育战线的白安庚、达守家、马威武、张兆霖、冯品宗等。校址已逾古稀,桃李芬芳不讲其详,青出于蓝,后来居上。
我是1949年第六届榜眼生,在校当过级长、班长,无缘升造。记得在参加景泰学生运动会期间,乡长对我说:“现在当班长,将来当民众乡长。”幸喜,东方日出,新中国成立,在党的培养下,当过市委秘书处副科长,县委办公室主任,还有个“半县”大号。无论人称“笔杆子”也好,“景泰才子”也罢,其内核无非崇尚文化。说实话,这与众学友相比,犹如鸡立鹤群,虽然吃纸吐墨,聊以清平,水源木本,成于母校。现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回想这一辈子,真是衷心感激良师益友循循善诱、谆谆勉励的恩典。
新闻推荐
景泰讯(特约通讯员李娜)近日,景泰县组织召开食品安全“三打击三规范三落实”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动员大会,周密部署突出问题整治方案。该县以整治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为有力抓手,坚决打击无证生...
景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景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