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出一片新天地——景泰全面推进***工作纪实特约通讯员 黄亚琴

白银日报 2016-04-05 11:50 大字

新一轮扶贫开发,啃的是“硬骨头”,蹚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景泰县把“三大片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1+18+1”扶贫方案精准发力,2015年6个贫困村、2046户、0.8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脱贫贫困人口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00元左右,增长率为31.29%,贫困面为14.13%……数字背后体现的是景泰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

“前几年,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通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房屋破旧。”中泉镇大水村的张翰林说,如今路修好了、新房子建成了、自来水通了,村里许多人都买了小汽车,大伙儿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景泰县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大会战的形式,强力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短一年来,投资1590万元完成1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实现自来水入户通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贫困户安全饮水比例达到100%;投资4096万元架设0.4千伏导线206.6公里,完成41个行政村动力电覆盖任务;投资6169.5万元,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23.4公里;实行分类差异化补助,完成2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为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着眼于公共服务改善,新建、维修农村幼儿园20所,其中贫困村11所,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参合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落实村医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培训制度,完成7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贫困残疾人口脱贫667人,脱贫率25.08%。

特色富民产业,撬动***杠杆

枸杞产业是草窝滩镇陈槽村的第一大产业。2015年,全村实现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羊存栏量达到6000只以上,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良耕地500亩,全村种植、养殖年收入800余万元。

陈槽村依托富民产业增收致富,正是景泰县开展产业富民工程的一个缩影。该县立足县情实际,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从帮助贫困户多学一门技术入手,争取让每一户扶贫对象都有一项增收技能和增收项目。先后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等项目,培训贫困劳动力6672人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1500人次。紧密结合贫困乡村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旱地瓜、枸杞、优质梨、文冠果等特色种植业,规模发展肉羊、生猪、蛋鸡等养殖业,谋划布局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富民产业。去年,特色种植业在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种植面积覆盖率均达到70%以上,各类畜禽饲养量增幅22.8%。贫困村建成合作社647家,产业化合作社613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2893户。富民产业的发展,使得贫困片区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大大增强,有力撬动了***的杠杆。

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水平

如何让群众手中的“土疙瘩”变成脱贫致富的“金疙瘩”,景泰县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金融+电商”与***深度融合的路子。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景泰县搭建融资平台,强化金融支撑作用。2015年,涉农贷款增量6.89亿元,增速14.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4个百分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资金规模达2826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961万元。组建金融便民服务点273个,实现服务业务贫困村全覆盖,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起以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营销,以“互联网+”助力景泰特色农产品销售。至目前,该县众创空间电商创业孵化园正式运营,建成1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40个村级服务点,其中贫困村26个。全县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3100多万元。

新闻推荐

兴林富农奔小康——景泰县发展林果产业速写本报记者韩贵勤

“五佛乡栽植红枣树已有百年历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这里已经形成长18公里,宽1公里的绿色生态枣园经济带,枣树种植总面积已达3万亩,实现‘人均2亩枣园’目标,种植红枣成为农户们致富的持久动力。...

景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景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