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起点,如何突破水利“瓶颈” ——从景电工程运行管理看甘肃省水利建设

甘肃日报 2014-01-16 08:18 大字

新起点,如何突破水利“瓶颈”

——从景电工程运行管理看甘肃省水利建设

景电灌区推广的高效节水农业为群众带来实惠。(资料图) 

景电管理局积极开展节水宣传,引导灌区群众增强节水意识。(资料图)   

均为本报记者盛学卿摄

本报记者 宋振峰

又是一个丰收年。2013年,面对春旱夏涝、旱涝急转、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诸多不利因素,甘肃省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120万吨,实现“十连丰”。丰收的背后,是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措施的落实;丰收的背后,是多年来甘肃省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的结果。

水沛则粮足,粮足则天下安。旱涝交织,凸显水利工程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也暴露出甘肃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刚刚闭幕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眼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本报记者近日奔赴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在实地采访中探讨,如何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突破水利设施建设的制约瓶颈。

注重群众利益,提升水利支撑保障能力 

自1969年开工建设以来,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相继完成了一期、二期和向民勤调水工程的建设任务,它以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在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创造多项“第一”,被誉为“中华之最”。

景电工程的建成,使昔日荒凉的戈壁沙漠,现已成为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米粮川,为灌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设计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矛盾日益突出。 

灌区建设,既关乎国家的“粮袋子”,又关系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怎样让这个步入中年的大型水利工程发挥更好的效益?景电管理局局长赵建林说,这个问题景电人探索了几十年,现在仍然在探索中,我们决不能走进“重建轻管”的误区。

全心全意为灌区人民服务,这是景电工程建设者的初衷,也是管理者一贯的宗旨。

景电灌区当初设计时,灌区老百姓夏秋作物种植结构为6∶4。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近几年,这一比例已经变成了1∶9。

当家农作物从夏粮变成了秋粮,2013年灌区又持续干旱少雨,如何确保有序平稳安全灌溉?

2013年,省景电管理局党委尝试着把“供水”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复杂化”,实践着为农服务的多种途径。

在千方百计提高泵站提水能力的同时,景电管理局要求各水管所适应老百姓的新需求,提前夏灌,尽早秋灌,实现错峰灌溉。

以往每年4月28日到5月1日,景电工程才给灌区送水,开始夏灌。现在这一时间提前了一个礼拜。更重要的是,以往浇第3轮夏季作物的时候,才开始第一轮秋灌。如今,第一轮秋灌提前到第二轮夏灌的时间,“夏三秋一”改为“夏二秋一”,意味着缩短了秋灌轮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秋灌供水压力,确保了各用水户均衡受益。

景电工程运行40多年了,由于建时条件限制,日益严重老化。在农民群众正需要水的时候,设备如何保证不出半点马虎?

景电管理局牢牢把握政策机遇,争取项目支持,近年来,工程的除险、更新、扩容改造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总投资2.597亿元的景电一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经完成,景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二期灌区节水改造支渠工程又开始建设……一项项改造项目的实施,一个个骨干工程的除险加固,使景电工程部分濒临停运的泵站机电设备、设施得到了更新,部分安全隐患十分严重的压力管道得以更换,恢复了正常运行,工程提输水能力和灌溉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据统计,2013年,景电工程从3月6日上水到12月1日,历时250天,完成提水量5.25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相比多提水2661.72万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积350.84万亩次,保证了灌区百万亩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

注重转变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作为一个高扬程灌区,景电灌区分布地域广、灌溉面积大、供水成本高。

从单纯的功利角度来看,作为供水者,自然希望水用得越多越好。然而,景电人却选择了节水。他们深知,节约一立方米水,就是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为此,景电管理局把不同作物的灌溉方式印成资料发给农民,使农业用水有了“说明书”,在灌区农户中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农作物;在规模种植户和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重点推广滴灌、低压管灌等节水技术;在高扬程地区,推广覆膜垄作沟灌、垄作沟灌等节水技术,形成了市场引导、当地政府指导、水管单位配合、种植户积极响应的良性种植格局,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011年以前,葵花在景泰县草窝滩镇长城村还是零零星星种植。2013年,村里葵花已经种了500亩。

为啥?

“多种葵花省水,效益也好。”村支书王军说。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不包括冬灌,葵花一年浇两到三回水,玉米要浇三到四回水。而且,浇一轮水,葵花一亩需要的水比玉米“薄”30立方米。

“不光是经常动员我们调整结构节水,管理局北干所配水点的段长杨念清还让我们平整土地,改大块灌溉为小块,用水省了‘一截\’。”景泰县白银公司农场的农民陈艳丽告诉记者。

以前,陈艳丽承包的30亩土地大多高低不平。2013年初,在杨念清的动员下,他平了20亩地,结果,以前3个小时才能浇一回水的地,现在缩短到了2小时20分钟。一亩地用的水省了60多立方米。

陈艳丽说,农场三分之一的地现在都平整了。

节水,离不开管好水用好水。为了使灌区的水资源得到科学、高效的使用,景电管理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总量控制、定额灌溉,严格按用水计划进行水量调配。

在条山农场这一灌区最大的用水客户,如今5万亩地,有3万亩都变成了滴灌。“节水,其实也是景电管理局‘逼\’出来的。”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景电管理局对灌区用水坚持以亩定量,限额灌溉,定额供水,一亩只配365立方米水。

2013年,景电管理局还以干渠利用率为抓手,加大了督查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抓实管,2013年的干渠利用率比2012年提高了3.45个百分点。

坚持人水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的青土湖,湖水碧波荡漾,芦苇郁郁葱葱,水鸟自由飞翔。

青土湖是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境内离沙漠最近的湖泊,由于生态持续恶化,湖泊在1959年完全干涸,风吹沙起,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石羊河流域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关井压田、节水调结构,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青土湖出现季节性水域,成为生态好转的标志。

这其中,人们怎能忘记,包含了景电人多少艰辛的努力,多少默默的牺牲!

为了共同的家园,在水利部、甘肃省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下,从2001年开始至今,每年春天,景电工程都将滔滔的黄河水经过13级泵站的提升,穿越150公里沙漠,途经景泰、古浪、凉州等县区,历经数天后,跨流域送往民勤。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当初设计年调水量只有6100万立方米。但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实施,景电管理局不断加强管理,挖掘潜力,统筹兼顾,优化调度,确保在满足灌区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灌溉间隙和空闲流量,精心组织实施了春夏秋冬四季调水方案,给民勤及时多调一些水。 

2013年,景电工程向民勤累计调水9206.72万立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02%,比上年多调水200.32万立方米。

景电人的努力与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民勤地表水枯竭、土壤沙化严重的状况,延缓地下水位下降、沙生植物枯萎、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对实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阶段性指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推荐

【市州观察 白银】欢歌笑语乐农家

【市州观察白银】欢歌笑语乐农家本报通讯员黄亚琴“今天别的咱不说,群众路线真是好,八项规定不一般,反对四风群众赞,稳扎稳打戒空谈,即知即改解难题,全县上下同努力,为民富民奔小康。”近日,在景泰县大桥...

景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景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