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甘肃 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让“草根”演员登上大舞台

兰州晨报 2012-05-17 16:13 大字

常贵顺老师(右)指导参赛者演戏。

2012年3月1日起,首届甘肃省“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报名正式开始,此次大赛主要针对业余戏剧小品团体,给了“草根”演员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机会。

“以前也有业余选手比赛,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文艺调研活动,像这样大规模的专门针对普通百姓的戏剧小品大赛,在甘肃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甘肃省话剧院副院长史民说。

首届“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

“你看,打人这个动作可以分成一、二,你将书举起来作势欲打是一,也是最能表达情绪的时候,砸下去是二,去势尽了,也就不是那感觉了。”2012年5月14日上午,兰州人民剧院的大厅内,国家一级演员常贵顺正在给报名参加首届甘肃省“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的两名兰州交大的学生进行示范。

讲完剧照造型知识,他又耐心地教他们一些表演技巧,如何揣摩情绪,如何表达心理感受,赫今芳和李原认真地听着,不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兰州人民剧院的孙景平经理说,为了提升这次的百姓小品艺术节的品质,他们专门邀请了常贵顺等资深表演艺术家进行指导。“所有参赛者都可以报名参加甘肃省首届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表演培训班,赛前常老师等会进行专门的指导,包括一些讲课,让他们了解戏剧和小品的最新发展态势、表演技巧等。”他说。

首届甘肃省“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是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化馆、甘肃省陇剧院、甘肃省话剧院承办,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等协办的,以兰州人民剧院为演艺中心。

去年年底的时候,孙景平就有了举办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的构想。

兰州人民剧院属于三类事业单位,要求自收自支,这几年演艺市场不景气,剧院也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用孙景平的话说,就是“要养活二十多号人,肯定就得‘找点事\’,等下去就等死了”。

好几个兄弟院团都相继有“大动作”,孙景平想,人民剧院是不是也可以瞄准越来越受重视的群众文化工作做点事情?

孙景平经常受邀参加一些企业的文化活动,深切地感受到许多人不仅有欣赏的需求,还常常会有一种表演的欲望,但社会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他们的才艺往往只能在小圈子内部为人所知。于是他想,为什么不专门为戏剧小品业余爱好者举办个艺术节,让“草台班子”走出一批“草根明星”?这既符合文化惠民的精神,又能给基层表演者提供机会,还能为剧院带来新的生机,何乐而不为?

今年年初,人民剧院将这个构思报给省剧协、省文联,并得到了肯定批复,省委宣传部也表示了支持。

人民剧院便开始着手准备一些细节性工作。

参赛并没有设下太多的限制,社区、单位、团体、个人都可以报名,节目可以模仿经典也可以自创新作,语言上也没有就普通话或者方言做出限定,只是在原创剧本的思想内容上进行了把关。

赛期会免费赠票,邀请戏剧小品爱好者前往观看,坚持全公益的性质。

“比赛报名从3月1日开始,现在仍在继续,预计9月初开赛,都是免费的。”孙景平指着剧院前面的横幅说,“培训班现在正在报名,大概七八月份开班,由国家一、二级演员提供专业培训,也是公益性的。”

除了参赛队伍的业余化,此次戏剧小品艺术节主要针对的是话剧和小品。“人民剧院有甘肃省话剧院做依托,后备资源比较丰富,指导老师、剧场、服装都能找到,做话剧小品有我们的优势。再者这也是群众文化中的薄弱环节,我多少希望能为其发展尽点力。”孙景平笑得实在。

他说,考虑到实际情况,此次大赛没有接受秦腔等戏曲类的报名,但可能会在比赛途中留出些时间,特别邀请他们做友情演出。

现在已经报了约三十组节目,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到其中。

“当然,如果有企业愿意赞助经费,我们进行冠名,也是皆大欢喜。”孙景平说。

“草根”演员的难得机会

白银市景泰县西关社区百花艺术团是最早报名参赛的几个社区之一。团长蒙先是位年过七十的热血老人,上兰州出差,在省剧协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报了名。

老人精神矍铄,方言吐得飞快,显出不服老的激情。

百花艺术团是2008年成立的,成员都是些戏剧小品的业余爱好者,各行各业的都有,大家每天在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挤出空闲来排练,也不计较收益,就图个乐子,排练室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蒙先家的小客厅。

虽然只是社区的小剧团,他们却干得“很带劲儿”,曾获得过不少奖项,赢得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蒙先自己创作过十几部小品,他喜欢关注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表演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的方言俚语,让台下的人觉得亲近,又受到教益。

他们这次的参赛作品中有一个原创的《抓阄》,关注的是农村养老问题。两个儿媳妇互相推诿,大小儿子夹在其中左右为难,最后决定抓阄决定。其中又追述了一些老母亲抚养孩子的艰辛,老人的慈爱与凄惶。后来在儿子和孙子软硬兼施的劝导下,俩儿媳终于幡然悔悟,都愿意赡养老人。而谜题揭开,原来大儿子在两个纸团上写的都是“养”,皆大欢喜。

这个作品在当地很受欢迎,老百姓觉得很真实,说出了社会的现实和自己的心声,演了很多场,观众随剧情嬉笑怒骂,还有老人看着看着就哭了。

蒙先希望主办单位在比赛前能给他们份正式的参赛通知书,这样他们也可以拿到县上申请点经费。“他们只认这个”。他说,“百花剧团平时也没什么经济来源,演出也没用固定的价格,大家愿意给点就给点”。他们合计了一下,来参加比赛一行人花费怎么也要三四千块钱,剧团里拿不出来。以前蒙先还拿自己的退休金补贴过剧团,但他家里也不宽裕,实在是没余钱了。“要是上面能给民间剧团些经济上的支持就好了。”他不止一次地感慨。

赫今芳和李原是代表兰州交通大学晨曦话剧社来报名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话剧,李原觉得“在话剧的世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不会有所拘束”。赫今芳是话剧团的团支书,她很喜欢“大家一起办成一件事的感觉”,所以虽然排练很辛苦,还是一直坚持了下来。

很快就要大三了,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一直呆在话剧社了,他们都很珍惜这次比赛机会。

“以前都只能在学校演出,要是能走出来并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无疑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对我们来说是很不错的锻炼。”赫今芳说,“如果藉由这个机会能得个奖,得到学校的重视,或者多点知名度,话剧团要做个活动也会比较容易。”

常贵顺老师的指导让他们很兴奋。“第一次接受这么专业的指导,就像开了一扇窗,知道了怎么揣摩情绪怎么去演。”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甘肃省肿瘤医院也报了一个节目——《医魂》。与一般的参赛者有些不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得奖,《医魂》的编剧、该院门诊部主任瞿平元坦言,“我们就是想把剧本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大家,就是想说说我们医护工作人员真实的想法,跟观众交交心,改变社会上部分人对医务工作者的偏见。”

甚至有远在成都求学的学生报名参加比赛。

“感觉这样的活动挺好的,给我们草根演员提供了演出机会,专业人士的指导对我们的进步也大有裨益,机会难得。”赫今芳说。

探索繁荣群众文化之路

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的工作人员石小军说,相较于秦腔等群众基础深厚的“大戏”,甘肃的小戏小品的发展还是显得有些滞后。

“话剧很大程度上是种都市艺术,走出兰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石小军说。

圈内流传着一则令人有些心酸的笑话。省话剧院去某市农村演出,演的时候反应平平,演完了农民摇头叹息,“不知道演的啥”,演员们哭笑不得。

有时候下乡演出,下面还会有人直接说:“语言类节目不要来,看不懂。”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他们都会倍感失落。

而在小品领域,甘肃原创力量还嫌不够,编剧少,也缺乏一些有特性的好演员,呈现出某种综合弱势。

“小品篇幅较小,投入相对较少,容易出成绩,便于将基层演员调动起来。但是甘肃小戏小品在编剧和舞台呈现上都还有所欠缺,而且群众的积极性也还未真正调动起来。”石小军感叹。“去年的第三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小品就只报了十几个,而且多数还水平有限。”

像甘肃话剧的发轫之作《在康布尔草原上》那样的盛况已是经久未见。

甘肃省文化馆馆长陈化平也感慨,现在甘肃的群众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话剧小品方面确实还比较弱。

“这也不是群众文化没做起来,大家有时间都爱唱歌唱秦腔什么的,这在客观上压缩了话剧小品的市场。”石小军说。他觉得这次首届甘肃省“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为“草根”阶层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基层一些话剧小品的爱好者能够走到台前来,若能将活动逐年举办下去,对戏剧小品的发展也是种鼓励。

他们打算在“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中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同时授予“小品王”、“小品人气王”、“小品新星座”的称号。

陈化平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好的作品和好的演员,做一些后续活动,譬如邀请他们进社区、到农村去表演,带动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他笑着说,“而且要将一个地方的文化搞活光靠上面的呼吁或者送戏下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当地有那么一批人,形成那么一种气氛, 才能让群众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他提起,省文化馆会在文化馆系统内举办小戏创作培训班,改善甘肃小戏原创力量不足的现状。

孙景平说,这次的大赛也算是建立了一个演员档案,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可能会邀请他们中的一些作为以后剧目中的客座演员。

“比赛为群众展示文艺才能搭建了舞台,让群众唱主角,希望能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陈化平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岳超群

新闻推荐

选手出发瞬间本报记者张永生摄本报武威讯记者张永生月

选手出发瞬间。 本报记者 张永生 摄  本报武威讯(记者张永生)7月9日上午,在清凉舒爽的多云天气中,盛装的武威迎来了当地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体育盛事——以“绿色、人文、和谐...

景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景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