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不再入县志

甘肃农民报 2021-10-16 01:45 大字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记者 何成军 侯小宝

提到干旱历史,会宁县水务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站站长陈睿用“一言难尽”来概括,并建议记者去翻一翻《会宁县志》。

正如陈睿所言,在《会宁县志》里,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找水、抗旱、用水、节水都是不变的主题。

如今,随着引洮供水一期、二期工程的陆续贯通,会宁人从用水方式的转变、到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正在进行着一次彻底的深层次革命。

数说取水史

滴水贵如油的会宁,“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是常态也是规律。这里年平均降水量433.7毫米,而蒸发量却是四倍之多的1557.3毫米北部乡镇尤甚。

水有多缺?

“一口水洗脸,大人洗了娃娃洗,脏水存下喂猪,或者潵地。”太平店镇大山川村二社镇村民王维琪告诉记者,小时候,羡慕窖里有水的人家,谁家窖多,那就是很牛。村子里的水窖加锁,可能是会宁的特色。

水对于老百姓,是生命也是使命。多少干部群众为水殚精竭虑、愁肠百结。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每年投放大量资金在会宁中北部23个乡镇打水窖、挖涝池。但旱年一来水荒依旧

上世纪70年代,靖会电力提灌工程通水,灌区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其余地区仍旧得打窖挖涝池。

1973年大旱,会宁县中北部发生严重水荒,省地分配载重汽车14辆成立拉水汽车队专门向缺水地区供水。

1980年至1982年,会宁连续三年遭受旱灾。最严重时,全县缺水公社23个18.37万人、243万头大小家畜面临断水。全县投入拉水汽车75辆、大小拉机358台、架子车4427辆、劳力1.50万人,共拉水82.68万立方米。

1970年至1989年,全县共花拉水资金1994.6万元。

1987年县里确定兴建27项人饮工程改善中北部人畜饮水条件,两年投资金267.4万元,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3项新庄塬提水工程,从靖会电灌工程关川支干渠提水,解决新庄乡1.08万人、1.4万头大小家畜饮水问题。

截至1989年底,人畜饮水工程和靖会电灌工程解决13乡、13.73万人、14.58万头大小家畜的饮水问题,占缺水总人口60%,全县共打水窖8.95万个、挖涝池682个,除特大旱年,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1995年甘肃省“121”雨水集流工程启动,至2005年全县建成“121” 集雨工程4.33万处、水窖8.13万眼,基本解决全县40万人口、39.8弯头大小牲畜饮水困难。

2011年5月22日,这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引洮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开工典礼在头寨子镇马家堡举行。

这一天,标志着铭刻了会宁人苦尽甘来的夙愿正在一步步实现。

洮引会州来

2014年底,投资9.6亿元的引洮一期会宁北部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跨越崇山峻岭,穿梭于河道峡谷,把清澈的洮河水输入会宁新堡子水厂,为郭城驿镇新庄镇等北部九个乡镇22万人供水。

看得见的总管道和看不见的千万个支管道,把生命之泉流淌到沟沟岔岔、山塬梁峁,滋润着每个会宁人的心田。

从此,会宁人告别一盆水洗一家人脸的辛酸历史。

每天,喝一杯浓浓的罐罐茶,是会宁县郭城驿镇黑虎岔村80岁的王仲孝老人坚持了60多年的生活习惯。他告诉记者,以前在会宁的山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水极为珍贵,每个人对水的深厚感情更是不言而喻。“一碗油换不了一碗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现在,自来水来了,能喝上甘甜的洮河水了,真不敢想象这会是真的。

正式通水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让水资源匮乏的会宁北部人民喝上了干净甘甜的洮河水,但会宁中南部的广大群众仍无缘“洮水”。

2015年“乘胜而上”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给会宁人民带来了新希望。

9月28日,记者走进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项目管理部会宁项目办管辖范围,工程主要建设任务已基本全面竣工,正在开展扫尾工作。

而在引洮供水二期配套会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的各个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调蓄水池大坝混凝土预制块、土工膜铺设、调蓄水池、背水面铰链式草皮护坡修建等工作,确保工程早日高标准竣工。

“引洮供水二期配套会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将解决会宁县中南部17个乡镇188个行政村32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会宁项目办负责人杨凯告诉记者。

中川镇高庙村村民张丽霞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虽然只有49岁,但张丽霞经历了用水方式的三次转变。

“以前,我们就在河沟里用一根扁担、两个桶挑水。后来河沟里也没水了,又挖水窖,雨水多了有水吃,遇上干旱又没水了。再接着打井,井水新鲜但有苦味。今年又接通了自来水,引洮二期的水马上就来了,再也不会为吃水发愁了。”

做好“后半篇”文章

洮河水的一池碧波,不但为会宁人解了渴,还浇灌了致富的庄稼。

“以前我们这里洮河水没有来,我们种的小麦、豌豆、玉米、土豆,也就能吃饱肚子,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洮河水来以后,我们种上大棚了,我们现在每一个棚达到毛收入6000元左右,4个棚纯收入就是2万元左右。”作为引洮一期的受益者,会宁县土门岘镇苏堡村村民张思万感慨万千。

水来了,如何做好“水”文章,会宁县开始了新的转折和寻觅。近年来,会宁县抢抓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和引洮二期工程新建的有利契机,立足地域先天条件,用足水资源优势,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盘活水利助推产业发展的最大要素,在中川、韩集等16个乡镇,开始探索推进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万亩万座”设施蔬菜产业。通过引洮水的灌溉和这些产区的带动,引导全县蔬菜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位于大沟深处杏花村的厍弆村,曾经干渴到要到30公里以外的甘沟驿去取水,如今这里依靠自来水入户,不但解决了农户吃水的问题,还通过大力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逐渐兴起了以设施蔬菜大棚种植、田园采摘观赏为主的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渐渐解了水困的会宁县明白,只有做好“用水、活水”后半篇文章,才能实现产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合成力。

洮引会州,润泽旱塬。但愿,随着洮河水的全面惠及,“缺水”二字不再写入《会宁县志》。

新闻推荐

竭诚为民 从“心”出发 白银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纪实本报记者 施耀花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白银市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谋惠民之策、行便民之举、解民生之...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