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外过年的味道

安徽工人日报 2021-02-23 06:15 大字

除夕夜,来自天南海北的职工包出了姿态各异的饺子。余爱国 摄

编者按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次在外过年难免特别想家,无法跟家人团聚的味道,酸酸的。离家在外,第一次想多听听父母的“唠叨”,那是爱的味道,甜甜的。第一次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一起吃年夜饭,那是大家庭的味道,暖暖的。一种味道会唤醒一种记忆 。今年春节的味道,相信会在很多人心底留存。

体会“唠叨”里的爱

口述 王跃潼 整理 刘翰霖

“出门戴好口罩,记得吃饺子,多喝热水……”

原以为独在异乡最洒脱,没想到却被除夕夜视频通话里父母的一通“唠叨”攻破了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不想让父母看到,我便匆匆以“明天还要上班”为由挂断了电话。

今年是24岁的我第一次在外过年。我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通信段电话所的话务员,参加工作两年有余,我与工友们分为4个班次,每3人一个班次连续工作10小时。

平时休班时我会急匆匆地赶往火车站,回到吉林省延吉市的家。但每次回家父母的“唠叨”都让我倍感心累,于是下定决心,要以工作忙、通勤累为理由在哈尔滨过上一段独立自主的“潇洒”日子。

但这个没能回家的春节,让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2月12日大年初一,我坐在格子间里,头戴耳机盯着电脑屏幕显示的接线状态,双手快速敲击着键盘,“哒哒哒哒”敲打键盘声与“您好”此起彼伏。那天我接听了近百余通电话,说了百余次“您好”。

越是听到团圆的欢笑声,越是思念父母。但是工作中不容溜号走神。我和工友们除了提供铁路114查号服务以外,还提供113长途转接以及117事故救援台服务。

春节期间,我初一、初五值班两天,休班时间都会在宿舍里和父母视频通话,聊上几句家常,多听几句“唠叨”,才有年味。

唤醒四海为家的记忆

楚翔宇

我的工作单位是国家管网东部储运有限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泗洪输油站,其特点是地处江苏省北部农村,员工需常年24小时倒班。

还有两年退休的贾丽红、魏线元夫妇是站里的老人,也是唯一的一对驻站夫妻。按本站的一贯做法,今年除夕,他们又把站里的单身员工叫到宿舍,一起吃个年夜饭,以解思乡之苦。

一盘盘美味佳肴摆上了桌。热气腾腾的酸菜馅饺子、带着辣味的牛肉米线、别具特色的腌熏鱼……平日里看似简单的菜肴,在除夕夜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知道这是哪个地方的特色。

贾丽红师傅告诉我,这三道菜肴是他家餐桌上的“保留节目”,跟我们石油人特殊的工作性质有关。

我们石油人的祖辈很多都是东北的,贾丽红也不例外,自幼随父母从大庆油田来到徐州管道公司大院。贾丽红参加工作后又分配到宿迁泗洪输油站,这一待就是小半辈子。所以每次一问起她,你老家哪里的,贾丽红总说,有输油管道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家。

酸菜是每一个东北人冬天必吃的食物,贾丽红把酸菜剁成馅包裹在饺子里,把对儿时家乡的思念包裹起来,寓意团圆。而米线浇上牛骨汤,更是徐州人街边小巷的热捧美食。宿迁是鱼米之乡,当地人每逢过年都会把鱼肉腌制后悬挂屋外阴凉处去除水分,食用时煎炸用汤汁煨熟。

有人说,一种味道便可唤醒一种记忆。石油人四海为家,此心安处是故乡。

来自五湖四海的年味

口述 牛晓东 整理 马红旗

我叫牛晓东,是南京东车辆段徐州北检修车间转向架班一名车辆钳工,是从甘肃会宁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但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我决定就地过年。

2017年我加入铁路大家庭,同时享受到了人才引进政策的福利,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个春节,我邀请了车间留徐过年的4名外地同事一起在我的新家过除夕。

他们来自甘肃、陕西和内蒙古等地,除了汉族,还有蒙古族和朝鲜族。我们各自的家人都寄来了年货:自制的腊肉、泡菜、牛肉……这顿年夜饭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年味,每个人感受到了来自5个家庭的温暖。

我们一起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一起通过视频给每个人的爸妈拜年,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远方最牵挂的亲人。

在房间外的阳台上,大家聊着各自家里过年的习俗,往年的此时现在正在忙些什么……说着说着大家都想家了,鼻子有些酸。我们一起眺望远方,好像看见了远方的家。

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跨越千里的爱一直都在,只要心中有爱,温暖也无处不在。这个年不孤单。

包了7000多个饺子

口述 王艳丽 整理 崔洪武

我叫王艳丽,是河南油田采油二厂井楼采油管理区食堂班员工。我既是生产保障人员,也是岗位值守员工。

今年春节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和生产需要,管理区有很多员工选择留守,就在油田过年。做好年夜饭、保障春节期间餐饮供应就是我们食堂班的职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色的灯笼挂起来,喜庆的窗花贴上去,职工食堂瞬间就有了浓浓的年味儿。

考虑到员工来自不同地区,口味也不同,为做好年夜饭我们下了一番功夫。北方员工喜欢的饺子、江浙员工喜欢的年糕、四川员工喜欢的麻辣香肠等等都备上了。

饺子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包了,一共包了7000多个。我们还精心准备了十菜一汤。俗话说“吃饱了不想家”,要保证职工春节期间吃饱、吃够。

“咱食堂的年夜饭有家的味道,大家就像在家一样开心,你们辛苦了!” 当职工王俊亚端着饮料来给我们 “敬酒”时,我特别开心。

吃年夜饭前,我还录了小视频发给家中的父母,既是让他们放心,也是为自己第一次在岗位上度过的春节留个纪念。

新闻推荐

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美丽乡村 红堡子村见闻本报记者 吴晓

“红堡子原名大堡子,1936年红军长征会宁会师前夕,北上红军抵达红堡子后在这里设立了指挥部住宿休整,当地群众在开明人士王翰...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