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为梦 骑行在大街小巷
本报记者范建设
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奔忙于楼宇之间。他们作为“互联网+服务业”重要的一个环节,数百万外卖骑手正逐渐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维系日常生活的纽带之一。从美食饮品到生鲜果蔬,再到药品日用品,外卖箱承载着人们对便捷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他们,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外卖生活,体味骑行路上的酸甜苦辣,聆听他们努力奔跑的奋斗故事……
“王老板早啊,我来取餐!”“早啊,今天的第一单?”清晨,张斌骑着“小电驴”来到一家餐饮店取外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7岁的张斌是会宁人,他说,自己是个有浪漫情怀的人,之前曾在不同的城市打过工。张斌说,2014年在做保安时,喜欢上了摄影。自2018年在武汉送外卖后,张斌喜欢用相机和手机记录身边的人情事物。“做骑手,时间相对自由,可以平衡好工作和兴趣。”他说。
正常情况下,张斌送餐的区域每天有近40多名外卖骑手在工作,但今年春节只有不到20人。他们的工作也变得多样化:除了送餐,还代购米、面、油、药。张斌还曾将一位患病老人送去医院。“不只是送外卖,更像是相互关心。”张斌说,那段时间,送餐箱总是被塞得满满当当,电瓶车上也挂着大包小包。他曾一口气骑10多公里,为顾客送去20个大馒头;连跑8家药店,帮慢性病患者找急需的药品……
外卖骑手中,仅有7%左右为女性,刘燕就是其中的一员。3年前,为灵活安排时间照顾女儿,作为单亲妈妈的刘燕从服装销售转行成为外卖骑手。
“每天风吹日晒,一般的姑娘可能受不了。”刘燕说,“工作虽辛苦,心里却很踏实,生活压力也缓解了很多。工服一穿,还省了自己的衣服呢!”刘燕开着电动车,清风划过耳际,倒也凉爽。“沿路的风景一天一个样,我很喜欢!”
刘燕说,骑手一度只能在小区门口等顾客取餐,配送时间被拉长。“很多顾客打电话说,‘我提前在大门口等你’,‘没关系,不要着急,注意安全’……”每每想到这些,刘燕都感觉心头一热。
一句提醒、一份关心,对骑手来说都是莫大的温暖。尤其是今年,许多市民还在收取外卖时,送给骑手口罩和手套,叮嘱他们注意防护。
叮咚……来新订单了。正骑行在街头,王海波赶忙从兜里掏出手机接单。王海波是一位残障人士,他妈妈热情地告诉记者,“我儿子骑车,一般都骑得慢,骑得稳,让人放心!”
“是外卖骑手这份工作帮他走出封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一边的母亲说,就这,儿子干得认真、很努力,他还用工资给我买了新手机。
去年5月份,快30岁的王海波注册了骑手账号,收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很多暖心事。担心他口齿不清楚,外卖店家主动帮他打电话沟通顾客,知道他手指不方便,门卫每次都代他登记……
“我下夜班后想喝杯热奶茶,但那个时段的外卖通常比较慢,可他送来的都很热乎……”市民杨永强告诉记者,王海波经常往我们这里送餐,大家都很喜欢他。
晚上10点到凌晨,是城市最安静的时候,蓝色的摩托车穿行在无人的街道……这是一条陈永生再熟悉不过的路线,每天都有一些夜班工作者从同一家餐厅点夜宵。想到深夜还有这么多人在努力工作,陈永生觉得,他们亲切得像老朋友。
32岁的陈永生说:“我跑单3年了,总结下来,宁可取餐‘绕一点’,也要送餐‘顺一点’。”可以选择大方向一致的订单,根据出餐顺序统筹取餐和送餐时间。很多新骑手因为找不对路而迟到、收到差评。我们“平均每单赚5元,如果一个差评扣50元,相当于10个单白跑了。”
除了经济成本和心理压力,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一开始,为了给电动车省电,两公里以内的单,我都跑步送,一天下来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陈永生说,现在,我每天早起锻炼20分钟,让自己更精神。
“对于我们骑手来说,还是应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如果有服务不周的情况,一定要耐心跟顾客沟通,要做到让顾客放心和满意。”陈永生说。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姚继东这几天,会宁县新塬镇杨坪村贫困户李巧梅养殖的湖羊,陆续生下好几只小羊羔,这下可把她乐坏...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