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林草经济”富农家

白银日报 2020-06-19 08:51 大字

姚继东

“今年的雨水合时合节,林下种的紫花苜蓿现在能开镰了。”站在自家的退耕还林地里,看到一行行山杏树下套种的紫花苜蓿快长到半人高了,57岁的会宁县汉家岔镇农民周凤岐喜不自禁。虽然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但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来瞅瞅苜蓿的长势。

退耕还林以前,周凤岐家的25亩地都种的是粮作物,由于天旱,一直没好收成。他回忆说:“那时候,遇上天多下雨,这么多地1年最多能收入4000元;弄不好,一年下来,人工化肥投入钱不算,连籽种都丢了,我们庄稼人亏不起啊。”退耕还林后,周凤岐响应政府号召,在退耕还林地栽上了耐旱的山杏,几年过去了,山杏给他带来的收入渐渐多了起来。林改以后,周凤岐又在山杏树下种上了更加耐旱的紫花苜蓿,1年能收入9000多元。

周凤岐告诉笔者,去年他家靠这15亩退耕林地里的山杏和苜蓿就收入了1万多元,在会宁这么干旱的地区,农民能依靠林草地增收,这是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的事。

近年来,会宁县饲草资源较为丰富,紫花苜蓿及红豆草等多年生人工牧草有217多万亩,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林下种植的优质紫花苜蓿就达50多万亩,饲草料总产量达到400多万吨,其中紫花苜蓿等青干草80多万吨,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省首位。

多年来,会宁人民与紫花苜蓿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应验了“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的农谚。紫花苜蓿种植引起当地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也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依赖和生活寄托。

会宁县按照建设全省“草畜强县”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优化年”发展战略和“草畜是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落实百万亩全膜玉米、百万亩草和百万只肉羊工程建设,草畜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加强,规模养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为加快秸秆饲料化合理利用,县上提出了“种养结合,农牧并举,科学转化,循环发展”的思路,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发展养殖相结合,大力推广青贮、氨化技术。

会宁县发展“山上种树,树下种草,草地养畜,畜粪肥地,农业观光”的链条式生态农业模式,真正转变了会宁农民在贫瘠土地上“广种薄收”经营方式的落后思想观念,探索到了“把草当粮种”的经济快速发展路子,从而提高了综合效益,全县仅草畜产业增加值达到6.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8.2%。

新闻推荐

会宁直播带货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魏永刚人间六月,万木葱茏,会师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在会宁,以产品为媒介,用网络搭桥梁,让“养在深闺...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