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山川 富了乡村 会宁县退耕还草助农增收侧记本报记者 姚继东

白银日报 2019-09-12 08:18 大字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建设的政策机遇,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产业,以草产业发展带动养殖业增收,有力助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会宁县开始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甘沟驿镇吉酉村贫困户张怀玉将自己的35亩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种草,不但撂荒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还有一笔可观的流转收入。

张怀玉说:“农村现在人很少,留在村里的都是年龄大的,身体不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我一个人没办法种地,地就搁置撂荒了,有人来流转是个好事情。”

刘家寨子镇寨科村的村民杨宗龙,在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后,自己雇用机械除草、整地、施肥、播种,将自家闲置撂荒的30多亩土地全都种上了紫花苜蓿,搞起了肉牛养殖。

8月份,杨宗龙收到了第一笔退耕还草补助款14000多元,加上家里养殖的30多头肉牛的收入,今年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

杨宗龙告诉记者,撂荒地种上苜蓿,为发展养殖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村里还有很多家庭无劳力,种下的苜蓿草不能及时收割,下一步,他要扩大养殖规模,把那些无人收割的苜蓿草都利用起来。同时,30亩草是双收入,政府给钱,我们还能喂牛。光我们这个村就种了几千亩苜蓿,如果不扩大规模,苜蓿就有些浪费。

2017—2018年,甘肃省下达给会宁县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建设任务共计4万亩。会宁县刘家寨子镇按照“户申请,乡组织,县管理”的运作机制,根据群众意愿,采用“大户流转+农户自种”两种模式,在不突破基本农田红线的基础上,适当“先退后调”,优先安排25度以上坡耕地,全力推进退耕还草项目工程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退耕还草,美了生态,富了乡村。自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实施以来,会宁县借助退耕还草、已垦草原治理等项目支撑,以高产优质紫花苜蓿种植为抓手,以整流域商品草基地建设为突破,着力打造“现代草产业全产业链”,以饲草保障带动养殖业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3000亩以上整流域优质牧草种植核心区35个、1000亩以上示范区87个,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80多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全县肉牛存栏量达到16.6万头,肉羊存栏量达到285.4万头,退耕还草项目建设在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推动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新闻推荐

红色引领,老区会宁焕发新光彩

本报讯(记者乔斌)9月的会宁,青山苍翠,红色浸染,前来赏景并追寻红色记忆的游客络绎不绝。红军会师让会宁这座小县彪...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