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兰州为祁连山生态恢复做出贡献 记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宗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理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一条重要的生态屏障,绵延在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的巨大山脉,被称为河西走廊“生命线”和“母亲山”。然而,近年来祁连山面临冰川萎缩、冻土退化、森林总量不足、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其他人为原因等严重威胁。
按照国家对祁连山生态安全的工作部署,2017年省政府启动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2018年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兰州揭牌。11月5日,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正式成立。当年11月13日,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了《祁连山生态变化评估报告》,对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诊断”。在这个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甘肃省、青海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将联合为祁连山生态治理撑起科学“保护伞”。而这个报告的主要完成人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宗省。
李宗省1984年出生于甘肃会宁,众所周知会宁的干旱在甘肃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因此他上了高中之后,就对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我还没有想到未来我会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只是单纯的对西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很感兴趣,尤其是一心想从地理课上知道,同一个省,同一个国家,为什么别的地方气候湿润,而会宁却是如此的干旱。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好奇让我对地理学有了深厚的兴趣。”他笑着告诉记者。
2002年李宗省被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录取后,他对地理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各门功课的成绩也因此非常优秀。按照他的成绩,毕业之后进入学校当一名老师,端个“铁饭碗”没有任何难度,但是李宗省却不这么想。“我们本科的不少老师都是中科院寒旱所(现已并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毕业的,给我们讲了不少这个院所科研人员的故事,让我对这个科研院所非常神往,因此我本科毕业之后,放弃了当老师的机会,报考了寒旱所的研究生,之后又读了博士与博士后。2012年开始正式在寒旱所工作。”他说。
众所周知,中科院寒旱所是我国极具地域特色的科研院所,是我国专门从事高寒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其主要研究领域(如冰川、冻土、沙漠、高原生态、盐湖、油气地质和资源环境信息等)均处于国内引领地位,与中科院内其他研究单元没有重复,在这里李宗省与祁连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凭着对专业的热爱与一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尽头,7年的野外工作让李宗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获得省内、中科院内以及国家的科技奖项多的数不过来。但是最让他自豪的事他是《祁连山生态变化评估报告》的主要完成人,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以及生态恢复方面的大部分方案他都参与其中。“我可以自豪地说在祁连山生态恢复方面,甘肃省绝对是走在最前面的。”他说。
既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都希望用优厚的待遇把李宗省挖过去,但是他却并不为之所动,“我们这个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做的人也比较小,但是国家却很需要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这是坚定我一直从事这个工作的决心。此外,我本身就是甘肃人,我学地理的初衷也是希望能改变家乡的地理环境,而且这些年是寒旱所培养了我,并且在我所从事的领域里寒旱所的传承和科研实力是别的院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李宗省告诉记者。
从200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直到今天,李宗省已经在兰州生活了17年,他在这里结婚生子并且把父母接到了兰州,在内心中他已经把兰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现在兰州就是我第二个家乡,我的家庭和事业都在这里,并且近几年兰州市对科研创新方面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做出了很多有力地措施,这让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备受鼓舞,因为我们未来需要更好工作,为兰州的建设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会宁讯通讯员刘旺喜近年来,会宁县乡村旅游紧紧围绕功能提升、业态延伸和转型升级三大主题,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机...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