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三苦”精神谱写教育华章
初冬的会宁,没有寒风冷雪。暖阳照耀下的会宁二中,乐群楼、菁华楼、钟毓楼等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宽敞整洁的校园里,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记者随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集中采访团走进学校的第一感受,很难再想象出以前会宁学子的样子:近百人挤在破旧的教室里学习,二十多人同睡大通铺……印照着家长苦供养、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教育精神。
“我们的学校的设施是全省一流的!”会宁二中校长赵洪涛自豪地告诉记者,“以前孩子们都是住在平房里打通铺,自己用煤油炉子做饭吃。现在你看,我们的宿舍都是上床下桌的四人间,每学期只收100块钱的住宿费,食堂也是明厨亮灶,统一刷卡打饭。”正如赵校长所说,迁址后的新二中除了常规教学楼,还新设图书实验楼、学生餐饮楼,艺术教学楼等,建有194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体育运动场,配置了可容纳500人的报告厅,校史展厅、虚拟实验室、3D云教室、科技馆、计算机中心等高科技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我们现在一改以往苦学的旧观念,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赵校长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学校荣获全国校园媒体百佳示范学校、省级快乐校园示范校、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各类称号20余次,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统计显示,1978年,会宁全县义务段学生只有1.1万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超过40%,幼儿园学生仅有50名,高中阶段学生4562名。全县仅有教师3601人。教育的整体现状是:条件简陋,师资匮乏。
“自2014年‘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县已经投入4.67亿元用于扶持农村教育,”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曹鹏飞自豪地说,“现如今,全县有教师8000多名,是1978年的2.5倍,校舍面积达15.9万平方米,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行寄宿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已于2017年实现了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全覆盖。”
通过长期艰苦奋斗办教育,40年来,会宁县向全国输送大学生10万余人,其中博士1100多人、硕士550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102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会宁县交给社会最丰硕的教育成绩单。
(据《甘肃农民报》)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德刚2018年3月,会宁县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全县扶贫领域政策落实和资金运行情况时发现,新添堡回族乡三合村杨湾...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