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圣地换新貌 会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本报记者 姚继东
四十年,栉风沐雨写春秋,会师圣地勾勒着扶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四十年,砥砺前行铸辉煌,古道名城演绎着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四十年来,会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红军会师精神,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人民扎实苦干,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基地、绿色产业基地、金色教育基地“三大基地”,着力培育全膜种植、草畜产业、工业经济、红色旅游“四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粮大县、草畜强县、梯田化县、西北教育名县、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县两城”建设。
建设管理并重 红色名城换新貌
波光荡漾的祖厉河岸,花团锦簇蜂蝶舞,拂面轻柔杨柳风。宽阔敞亮的柏油路上,韵味独特的路灯,映照着错落有致、典雅素洁的“汉时街市、唐代里坊”——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商业街带来的时空错落,给兴致勃勃的游人增添了无尽的遐思。河道两岸,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规划建设中的会师大道,横穿时空的钟鼓楼,生动地展现出一幅瑰丽的现实画卷——有谁会相信,这里曾是污水横流,千疮百孔的“混浊的祖厉河”!
这只是会宁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末,会宁县启动旧城改造工程并迅速掀起一个建设高潮,楼房多了,街道变宽了,广场有了,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县城建设思路,将会宁县城定位为“陇中区域性特色小城市”,以红色文化为鲜明特征,以历史文化为传统承载,创新进取,攻坚克难,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四十年前全县城区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如今城区规划区面积已达到30多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超过14.2平方公里;四十年前,会宁县城只不过是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四十年前,会宁县城很多道路没有路灯,有限的路灯灯杆是黑黑的木头杆和冰凉粗大的水泥杆,简单的搪瓷盖罩着微弱的白炽灯泡……如今,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红绿灯指引着井然有序的车辆,漂亮的中华灯将夜间照耀得亮如白昼;广场上,人们翩翩起舞,歌声激荡……
破解制约瓶颈 基础条件大改善
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会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水、田、路、电、林建设,始终是会宁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追求。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金秋时节,会宁县大沟镇厍弆村反季节西红柿上市,受到市场青睐,供不应求。今年,会宁县大沟镇厍弆村建设1200座温室大棚,采...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