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研学”成会宁一中学生必修课
本报讯(记者乔斌)4月15日,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一级迎来了“学农研学课”。与其他学校将学农安排在基地不同,会宁一中230名学生来到会宁县党家岘乡五七农场,与农场农户同吃、同劳动。
当农村给城市来的孩子带来锻炼和思考时,这群学习上的“牛娃”也向农村反哺知识和智慧。会宁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杨泽华说,这正是在新时期延续学农“三同”的意义所在。
研学成为“学生娃”必修课
放羊、种玉米、拔苜蓿、趁墟……丰收季节,沿着五七农场的村道往里走,远远便看见穿着会宁一中校服的学生们在田里忙碌的身影。
学生们告诉记者,每组学生的任务都不一样:有放羊的、有收鸡蛋的、有喂鸡的……“放工”归来,同学们都会聚在树头下分享“战绩”,交流经验。
晒得满脸通红的小陈感叹,班上的几位“壮男”帮忙拔苜蓿,花半天力气才能攒一小兜,可跟他们一起的农场阿姨,很快就挖出来一筐。“农民是有大智慧的,干农活绝不比解题简单。”小“学霸”们纷纷感叹。
记者了解到,下乡学农,不仅仅是学习如何干农活,会宁一中更要求学生在学农期间观察、了解农村的现状,发现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做成课题。
“我可能会研究发明什么东西收鸡蛋更快些。”高一七班的小杨说,他和同学在鸡棚里收鸡蛋时,发现效率很低,半个小时仅收了二十余个,让他印象深刻,现在这个时代,讲究效率,他希望能找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农学会感恩生活
“要说来到这里最大的感受,对于自身来说,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巨婴。”高一七班的学生张浩翔感慨道,虽然是与农民“同吃、同劳动”,但事实上农场的阿姨伯伯一直在照顾着大家,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娃一样看待:“很多农活我们都做得很吃力,所以一直被照顾着,大家很感激。”
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农业、农民,对粮食有着特殊感情的杨泽华告诉记者,今天的很多家长、老师也没体验过农村生活。他在教师动员会上说:“先不用讲育人的意义,单说生活中有这么一段学农经历,未来的回忆都充实。”
杨泽华说,不少学生学农后都表示,将来要有真才实学来改变农村状况,同时学农也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更让他们珍惜眼下的城市生活。“学生们学会了感恩,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这难道是目标教育可以达到的吗?”杨泽华说。
新闻推荐
踏着春天的脚步,沐浴着春的气息,树发新芽,柳絮纷飞。真可谓“人勤春来早,耕读伴朝夕”。会宁县中川镇中心幼儿园旁边的一处院子里,在这里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王瑞跟几个临时拼凑租房的邻居家的孩子...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