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山绿民富的新生活 会宁县农村林业改革发展透视
本报记者陈泳
会宁县干旱缺水,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大县,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1800多元,脱贫攻坚难度大。
为了加快农民增收脱贫步伐,在集体林权制度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后,会宁县立足“兴林富民”的目标,持续深化改革,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向林业聚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上种果、林下种草(药)、林间养禽、森林康养”的立体发展格局,林地产出效益逐渐增加,林下经济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深化改革推动林业发展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十二五”末,会宁全县已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农村人均增收900多元。
农村林业的快速发展,让当地政府坚定了依靠林业富民的信心。在新时期,为做好“林上林下”两篇文章,会宁通过推进农村林业改革,将发展的目光投向“结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在谋划产业规划、产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在林产品和林下经济产品开发利用与加工、促进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下起了功夫。
在制定出台一系列农村林业改革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当地政府规划建设了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形成一批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县里专门设立了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配套改革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流转林权、规模经营,是释放农村林业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在放活经营权林地承包到户经营后,会宁县有9万多农户拿到了林权证。但由于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加之部分家庭本身缺乏林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致使一些林地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成为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时间,政府给政策、乡镇找路子、干部出点子、农民想法子……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农民开始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有偿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使林地资源向林业生产能手、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和林业企业适度集中,促进了规模经营发展水平。
在会宁县双坪林场,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一致通过,将该村宜林荒山荒地1.2万亩流转给村民牛炳蔚承包,由他自筹资金恢复生态建设、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仅仅3年时间,荒山焕发了“青春”,林场职工达到10人,季节性工人达到200人,共营造文冠果、核桃、乡土树种稍白杨、油用牡丹等1.1万亩,养殖林下生态鸡1万只,产值超过3000万元。
提升林业社会化经营水平
为促进农村林业发展,近年来,会宁县坚持创新林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化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当地政府支持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通过林地流转等方式从事林业开发,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同时,继续壮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抱团发展,提高经营效益。另外,引导家庭林场主在知识技能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物质装备条件、生产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会宁县还立足全县林业产业现状,以市场为导向,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向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今年53岁的赵勇,是党岘乡党岘村村民,家里5口人种着20亩地。“我们这里十年九旱,土地都是广种薄收,每年种些小麦、豆子,仅够温饱。”赵勇说,在平时,他还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2015年,当地以全省大规模发展油用牡丹为契机,引导当地大户开办了甘肃夏林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在党岘乡建设起一个万亩油用牡丹基地。
看到发展前景的赵勇,很快和公司签订了合同,把自家的20亩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土地流转期限是10年,每亩每年100元。我家一次性就拿到流转费用2万元。”赵勇说。因为有一定的种植经验,赵勇又被公司聘为管理人员,同时,他的妻子也到牡丹基地打起了工。
“从春季种苗、除草到平时的管护,基地里能干的活很多,1年下来能干10个月,每月能挣3000元。”这样一来,赵勇两口子在基地1年的工资收入就达到了6万元。“这明显比自己种地强多了。”赵勇笑着说,在政府的扶持下,油用牡丹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富民产业,等这项产业发展成熟后,他计划自己流转土地种牡丹。
在甘沟驿镇六十铺村,邻村的农民段知严在政府的鼓励下,流转了村里的土地500多亩,成立了一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群众种核桃。
“合作社成立是在2014年,那时全县要建设50万亩核桃,加上市场上核桃销路很好,所以我也就参与了进来。”段知严说,“所有的核桃苗子都是县林业局免费提供的,还定期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这让我们刚起步时没犯啥难心。”
据段知严介绍,目前已经有68户当地群众加入了合作社,有100多户群众在拿到流转费用的同时,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今年核桃树已经大面积挂果,到国庆节前后就要有收益了,我们算是真正走上致富路了。”段知严说。
截至目前,会宁县已有林业企业11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88个,家庭林场12家。这些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展林草、林药种植加工、林果种植加工、造林绿化、林下养殖、农家乐和花卉苗木,经营林地面积达12万多亩,经营土地面积3万多亩,在促进林业建设的同时,带领当地农民依靠林业增收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效益
土高乡在会宁北部,是一个高寒干旱的山塬区,传统农业收益薄弱。近几年,当地政府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把目光投向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在政府的鼓励下,土高乡十百户村退伍军人禄娟宁,2015年退伍后自筹资金50万元办起了林下养鸡场,组建起会宁县顺红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的探索,他和社员们一起把林下土鸡蛋通过会员制销到兰州、白银等城市,通过农村淘宝销到广东、深圳等一线城市。现在,他们合作社林下放养蛋鸡达到1万多只,年产蛋160多万枚,社员年均收入达到8万元。
在总结一些农户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增收致富典型经验的基础上,会宁县全面分析林业资源禀赋,认识到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有钱可图”。全县按照“林上产果、林下种草、林间养禽、林缘开发”的思路,鼓励农民经营林地,发展“林上种植林果—林果加工”、“林下种草—林下养禽”、“林缘造林—林药间作”、“林缘造林—森林休闲旅游”等林下经济。
到去年年底,全县已发展林果种植48万亩,林下种草30万亩,年出栏林下养禽55万只,并形成了一大批林产品和林下经济产品品牌。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带动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动了林业效益增长,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新闻推荐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常琦彪)近日,甘肃省确定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甘肃省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会宁职专始建于1975年,1994年被省...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