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厉害了,这个家族! 10个孩子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 薛长明 文/图

白银晚报 2017-07-07 09:28 大字

在会宁县,高考被赋予了太多的涵义。对于大多数会宁学子来说,拼尽全力学习,以期在高考中博出更好的未来。

在2017年高考中,会宁县新庄镇寺寨村场沟社10人参加高考,9人成绩上一本线。自恢复高考以来,这个村社先后走出了50多名大学生,占到全社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走出去的大学生在给家乡带来变化的同时,更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份坚韧、奋发砥砺的品质。

全村三分之一人受高等教育

新庄镇位于会宁北部,干旱少雨。

寺寨村场沟社居住着的全部是柴姓人家,距离镇上大约10公里,硬化路面在山间穿梭,通向这个34户人的小村庄。

柴守乐、柴守兴堂兄弟4人,他们都在县城读书,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填报完志愿后,才松了一口气回到村里,给村里增添了不少生气,他们用自己的高考成绩为村里又添了一份骄傲。作为家族里年纪最长的长辈,65岁的老人柴树童主持着家族里的大多数事务,老人也在县城陪孙子柴守乐读书,这次和家族的几个孙子一起回家,只为给祖辈上一炷香。

今年高考中,场沟社柴家一门10个“90后”孩子参加高考,其中9人上了一本线,5人分数超过500分,最高分数达到636分。这样的成绩,这几天,柴树童再一次被赞誉包围着。

柴树童家目前就有两个孙女正在上大学,而他的小孙子柴守乐今年也上了一本线。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今年暑期结束后,他家将有3个孙子(女)走进大学校园。

场沟社柴家一门自从高考恢复以来人才辈出,总共34户180多人的村社里先后走出了50多名大专以上的大学生。最近4年里,21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13个,二本线以上16个。像柴树童家这样,一家几个孩子同时上大学,在当地极其常见。

老人给孩子们讲家谱。

家族支持读书执著教育

很早以前,这个村子对教育就有着执著的信念,这份执着源自于一位叫柴树渭的人。

作为早期走出会宁见世面的人,这位已逝的柴家读书人,在20世纪40年代曾在沿海地区做过生意,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当地最早的一批老师。走出去的柴树渭看到外面的世界,深知家乡的落后和贫瘠,他深信,只有知识能够让村里的人走出去,过上好日子。所以,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用老师的身份,鼓励每一个柴家人读书识字。临终前,这位老人留下了“再穷都要让孩子读书”的遗愿。

正因如此,即使在高考被取消的年代里,场沟社也是当地入学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老人和村民的坚持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里迅速显现效果,场沟社成了当时走出大学生最多的地方。那些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孩子,或从政,或从商,或在城里当白领,成了村人眼中的“体面人”。

榜样的力量让高考在村子里成了一种精神升华,读书改变命运,在村里根植人心。

变化孩子们愈发自立自信

不知从何时起,即使在暑期,村里的大学生们也少有回家的,他们出去尽可能打工挣钱,添补学费。

柴守乐这次回家只住两天就得返回县城,前些天他已经谈妥了一份做广告的工作,工期一个半月,可以挣到近2000元。同样,柴守乐两位正在兰州上大学的姐姐,也即将开始暑期打工。大学期间,两个姐姐大部分生活费都靠打工补贴,大姐已经确定下一学期到俄罗斯圣彼得堡自费留学,而家里已经为了他们上学背上了10多万元的贷款,眼下家中最大的一笔费用就是筹备姐姐留学。

同样,在高考结束后,柴萋隆开始戒烟了。他的两个儿子今年同时高考,两人成绩都上了一本线。他戒烟,既为了少花钱,也是是为了保证有个好身体,为孩子将来上大学打工多挣一些学费。

像柴守乐、柴守兴等这一批“90后”高考生,尽管他们的家庭依然贫困,但是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了,就会有一个好结果。即使将来我回来种地,也能种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记者眼前的柴守乐言谈自信,和他的兄弟们一样,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有着乐观、豁朗的看法。

自信自立,是这些孩子的精神写照,也是会宁教育的折射。

新闻推荐

会宁农民司维国获“全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本报讯(记者梁进赟)日前,记者从市委政法委获悉,在6月27日召开的全省第八次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上,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新堡子村村民司维国被授予“全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