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村的“聚宝盆”本报记者 姚继东
近日,记者来到会宁县中川镇高庙村,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钻进大棚,村民张永明正在为二轮蔬菜种植挥锨培土,做着换季蔬菜种植的前期准备工作。
张永明搭有6个大棚,一个棚占地0.5亩。他压指告诉记者,只要人勤快,再按照科学种植管理,一个棚按换季轮茬3回,一年下来收入在6000元到7000元之间。这还不包括自己把蔬菜运到县城零卖,若零售可能会卖到13000元左右。
高庙村有近靠城郊销售的区位优势,有境内地下淡水的资源优势,更有着中川镇1万亩川台地的独特自然优势,自古就有会宁“小江南”之称。
该村张继善老人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高庙村的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谷类为主,亩产大概50公斤,别的地方吃不饱,可我们就能填饱肚子,土地成为农民的‘命根子\’;进入90年代,通过全膜种植的推广,使这里的土地成了庄户人家的‘铁饭碗\’,一亩地‘全膜玉米产量可达到500公斤;而现在,自己在原有的土地上种植大棚蔬菜,亩产已超过了1万元,自家的土地已成为生金的‘聚宝盆\’。”
近年来,高庙村依托交通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蔬菜种植传统的比较优势,把蔬菜种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高标准塑料大棚、露天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特别是近两年,适逢脱贫攻坚的大好机遇,高庙村集中连片搭建了高标准塑料大棚201座,涉及农户67户,其中贫困户27户,并配套建设了蓄水池、滴灌设施,充分利用米峡水库的蓄水进行灌溉。大棚主要种植辣椒、芹菜、油菜、菠菜等季节性畅销蔬菜,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露天蔬菜600多亩。为确保蔬菜种植户年内产生效益,中川镇政府邀请市、县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创办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制定蔬菜生产标准,统一实行技术指导、统一制度规范、统一籽种供应、统一信息服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和销售,提升了产业效率。
村支书张俊武说:“大棚蔬菜给这里的农户带来了福音,年均纯收入每人4000多元,村子整体不但脱了贫,还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当前,种植大棚蔬菜已成为高庙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同时,在会宁县大力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今天,中川镇高庙村的农民将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踏上新的致富路。
新闻推荐
【两会聚焦】激发内力 用好外力 合力攻坚 ——甘肃省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脱贫攻坚
【两会聚焦】激发内力用好外力合力攻坚——甘肃省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脱贫攻坚本报记者徐锦涛秦娜“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