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守住一头子 多做几样子——会宁县推行“1+N”产业增收模式侧记特约通讯员 董建强

白银日报 2016-08-17 11:45 大字

今年以来,会宁在扶贫攻坚战中,最大限度发挥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带领贫困群众“拔穷根”,在***工作中逐渐探索出精准有效的“会宁模式”。

刘家寨子镇甜水井村聚集度底,村组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属建档立卡贫困村。该村充分利用当地发展养殖业具有的潜在优势,扶持养羊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该村平岘组贫困户仇守河家,养有20多只羊。“驻村干部帮我想办法、出主意,今年又利用到手的扶贫专项贷款把养羊规模扩大到55只,还引进了4头母猪,准备发展家庭养殖,效益很不错呢!”仇守河说。

会宁县因地制宜、创新思路,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彻底改变贫困村面貌。

韩家集乡周湾村贫困户王河家,去年主要种植经济效益好的全膜玉米。今年,又搭起了蔬菜大棚当起了菜农。

“与外地蔬菜相比,本地蔬菜在价格和新鲜程度上都有优势,因此,更受消费者的欢迎。”王河介绍说。

王河家“转型”发展蔬菜种植只是该县走特色产业路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会宁县充分发挥设施蔬菜具有土地和能源利用率、单位面积产值高的特点,积极对接市场、打造自有品牌,为农户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通道。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会宁县坚持打造“1+N”产业增收模式,“1”就是一头子,就是主导产业,“N”就是几样子,就是多渠道增收举措。

该县在祖厉河流域靖会灌区培育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关川河流域每年新增优质果品基地2万亩;在工程造林覆盖区,每年新增文冠果种植3万亩;在退耕还林杏基地区,每年培育仁用杏高接换优5000亩;在东南部二阴山区,每年新增1万亩中药材;在甘沟镇打造油用牡丹基地,争创省级油用牡丹示范园。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示范基地初具规模。

今年以来,会宁按照稳定100万亩全膜玉米、稳定100万亩马铃薯、稳定35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扩大林果、扩大蔬菜、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改良紫花苜蓿、发展草食畜牧业,改良退耕还林树种、发展仁用杏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农业全产业链的“三稳三扩两改一延伸”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会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集中精力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主要增收渠道,村有多元产业、户有多种增收渠道”的局面,坚持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带领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要“纽带”,推动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

韩集庞虎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籽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机具作业、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保底收购的“五统一”服务,带动周湾村农户集中连片种植黑膜马铃薯,种植规模已达到千亩以上。

目前,该县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2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6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4家,省百强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社64家、市级98家。

新闻推荐

阳光公益走进圣地携手奋进同心筑梦——“同心·共铸中国心会宁行”大型医疗公益活动正式启动特约通讯员张文广董建强

七月的会师圣地,清风怡人,草木葱郁。7月8日上午,以“重走长征路·共铸中国心”为主题的2016“同心·共铸中国心会宁行”大型医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会宁县汉唐二...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