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循环经济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会宁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篇(三)姚继东 张文广

白银日报 2016-02-27 19:37 大字

“十二五”时期,会宁县把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始终把循环经济发展与工业、农业同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有益探索循环型社会建设、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并创出新模式,有效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打造载体,培育骨干企业,组织实施项目,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二五”以来,会宁县积极推进新能源发展,与甘肃中电投新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展开深入合作,成功完成了华润电力公司西沟塬一期风电项目、甘沟10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党家岘、中川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丁家沟风电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新塬、程家塬、新庄塬、铁木山等区域已签订风电开发意向协议并开展测风工作,全县新能源开发利用速度不断加快。大力实施了养殖废弃物、食品生产废渣、粮油加工副产物、马铃薯淀粉废水、薯渣及秸秆、生物有机肥料和废旧农膜、废旧空调、废旧纺织品资源化综合利用,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施了鑫隆建材1亿块粉煤灰蒸压砖及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建设等循环经济项目35项,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17723万元。

“十二五”以来,会宁县按照“种养结合,农牧并举,科学转化,循环发展”的思路,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发展养殖相结合,大力推广青贮、黄贮、微贮技术,引导扶持养殖企业、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建成青贮池,全县秸秆利用量达到85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0%,综合利用率达到78%。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100万亩以上,针对废旧农膜残存量大,导致的“白色污染”,建立了废旧农膜清除、回收机制。通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在各乡镇设立废旧农膜收购网点,逐步形成了使用、回收、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积极推广化肥合理使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

“十二五”以来,会宁县启动实施了城区日收运150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城区滨河路污水管网工程,在城区及建制镇投放垃圾车70辆,果皮箱162个。将生活污水垃圾回收处理与镇区、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问题,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县城主干道路新安装中华灯等各式节能路灯2678盏。优先发展公交,全县公交客运车辆达到54辆。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全县油改气车辆总计1200辆。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促进使用绿色交通工具,构建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系统。认真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单位、进餐饮宾馆场所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开展节能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节能降耗产品,共推广节能灯19万只,节能宣传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十二五”以来,会宁县电话普及率达到90%、通讯覆盖率达到100%,所有乡镇都用上互联网,所有行政村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全县电信网本地光缆线路长度达到2876.7公里,互联网用户达到11000户,移动通信网络已实现了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分别达到100%、95%,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000户。全县信息平台网站快速增加,泽中软件电子商务平台、惠农信息网站、会宁网站、中国会宁绿色农业网等一批网站建成开通,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

新闻推荐

张克厚:痴心为农育良种本报记者贵富堂文/图

20多年来,他一直深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将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所热爱的“三农”工作,把一腔热血播洒在了田间地头……这是一个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